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药材种植作为一种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特色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许多偏远山区和传统农业地区,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发展中药材种植不仅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更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尤其在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的山区地带,适宜多种道地药材生长。例如,甘肃陇南的当归、宁夏中宁的枸杞、云南文山的三七、湖北恩施的黄连等,均已成为地方标志性产品。这些地区大多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长期偏低。然而,正是这些制约发展的“劣势”,在中药材产业的带动下,逐步转化为发展的“优势”。
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该市地处秦岭腹地,生态环境优良,野生中药材资源达1200余种。近年来,当地政府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引导农民种植丹参、黄芩、苍术等适销对路的中药材品种。通过提供种苗补贴、技术培训和保底收购等政策支持,有效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据统计,截至2023年,商洛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80万亩,年产值超过30亿元,带动近10万农户实现稳定增收,其中脱贫户占比超过40%。
在具体实践中,科技支撑成为中药材种植提质增效的关键。多地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绿色防控、节水灌溉和有机施肥等生态种植方式,确保药材品质达到药典标准。同时,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开展良种选育和病虫害防治研究,提升中药材的产量与附加值。例如,河南省南阳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建立了艾草良种繁育中心,培育出抗逆性强、挥发油含量高的优质艾草品种,使当地艾草亩产提高30%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
产业链延伸也是中药材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单纯的原料销售利润有限,只有向深加工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增值。一些地区积极探索“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中药材初加工车间、饮片厂和提取物生产线,开发中药保健品、日化用品等衍生产品。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依托丰富的钩藤资源,引进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化提取工厂,将原本每公斤不足20元的干品钩藤,加工成高纯度钩藤碱后,单价提升至每公斤上千元,极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此外,中药材产业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康养体验等新业态的发展。一些村庄依托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中医药文化园”“药膳民宿”等特色项目,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和养生,实现了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这种“以药促旅、以旅带农”的模式,不仅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也增强了乡村的活力与吸引力。
当然,中药材种植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农户缺乏专业知识,存在盲目扩种现象;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价格波动较大;个别地区过度采挖野生资源,影响生态平衡等。对此,需要政府加强规划引导,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完善产销对接机制,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总体来看,中药材种植作为一项投入相对较低、收益稳定且可持续的产业,已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桥梁。它不仅帮助贫困群众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未来,随着中医药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材种植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创新驱动,中药材必将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致富之花”。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