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药材的种植过程中,环境温度对药材的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影响。尤其是在冬季或早春等低温季节,气温偏低常常导致中药材出苗缓慢、生长停滞甚至冻伤死亡,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为应对这一问题,保温膜覆盖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经济且操作简便的农业措施,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种植中。通过合理使用保温膜,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地温、保持土壤湿度,还能抑制杂草生长,显著改善中药材的生长环境。
保温膜主要由聚乙烯(PE)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保温性能。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薄膜的密闭性减少地面热量散失,同时吸收太阳辐射能,提高膜下土壤和空气的温度。在低温季节,地表温度每升高1℃,中药材的根系活性和养分吸收能力都会明显增强。例如,人参、黄芪、当归、白术等对温度敏感的中药材,在5℃以下基本停止生长,而通过覆盖保温膜,可使膜下土壤温度维持在8~15℃之间,为药材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在实际应用中,保温膜的覆盖技巧至关重要。首先,应根据中药材的种类和生长周期选择合适的覆膜时间。一般建议在播种前5~7天进行覆膜,以便提前提升地温,创造有利于种子萌发的微环境。对于春季播种的药材,如丹参、板蓝根等,可在土壤解冻后立即整地覆膜;而对于越冬类药材,如半夏、贝母等,则应在入冬前完成覆膜,以抵御寒潮侵袭。
其次,覆膜前的土壤准备不可忽视。应确保土地平整、无大块土坷垃,并施足基肥,浇透底水。湿润的土壤更利于热量传导,能增强保温效果。覆膜时应尽量拉紧薄膜,四周用土压实,防止风吹掀膜或冷空气进入。对于坡地或风力较大的地区,可采用双层覆膜或压绳固定的方式增强稳定性。
在膜的选择上,黑色保温膜和透明保温膜各有优势。透明膜透光性好,增温效果显著,适用于光照充足但气温偏低的地区;而黑色膜虽增温略逊,但抑草效果突出,适合杂草较多的地块。近年来,银黑双面膜也逐渐推广,其正面反光可驱避蚜虫等害虫,背面吸热保温,兼具防虫与增温双重功能,特别适用于易感病虫害的中药材品种。
覆膜后的田间管理同样关键。中药材出苗后需及时破膜放苗,避免幼苗被高温灼伤或生长受阻。破膜时间宜选在晴天上午进行,用小刀或剪刀在幼苗正上方划“十”字形口,直径约3~5厘米,随后将苗轻轻引出,并用细土封住膜口,以防漏气降温。对于条播或密植药材,可采用先覆膜后打孔播种的方式,减少后期破膜工作量。
此外,保温膜的使用还需结合灌溉与通风管理。虽然覆膜能减少水分蒸发,但在持续干旱条件下仍需适量补水。滴灌系统与覆膜结合使用效果更佳,既能精准供水,又不会破坏膜的保温结构。当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时,应注意适时揭膜,避免膜下温度过高造成根系缺氧或病害滋生。一般当外界日均温稳定在15℃以上,且药材进入快速生长期后,可逐步揭除保温膜。
值得注意的是,保温膜虽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环境隐患。废弃的塑料膜若处理不当,易造成土壤污染。因此,建议选用可降解型环保保温膜,或在收获后及时回收残膜,做到绿色可持续种植。
综上所述,保温膜覆盖技术在低温季节中药材种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科学选择膜型、合理安排覆膜时间、精细实施田间管理,能够显著提升中药材的抗寒能力与生长效率。随着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的推进,保温膜的应用将更加普及和精细化,为保障药材稳产高质、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结合智能监测与自动化覆膜设备的发展,中药材种植的保温管理将迈向更加精准与高效的新阶段。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