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药材种植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向绿色、高效、循环的方向转型。传统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往往依赖化肥、农药,不仅容易造成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还影响药材品质。为破解这一难题,“中药材种植 + 废弃物利用”的循环农业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该循环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形成生态闭环。具体而言,中药材在采收后,其茎叶、根渣、果壳等大量残余物常被当作垃圾处理,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而在循环农业体系中,这些废弃物通过科学处理,可转化为有机肥、饲料、生物质能源等多种资源,重新回归农业生产系统,有效提升土地肥力和资源利用率。
首先,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周边建立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是实现循环利用的关键一步。通过堆肥技术,将中药材残体与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混合发酵,生成高品质的有机肥料。这种肥料富含腐殖质和多种微量元素,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例如,在丹参、黄芪等根茎类药材收获后,其地上部分经粉碎堆沤后还田,不仅能提高下一季药材的产量,还能有效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
其次,部分中药材废弃物还可用于饲料加工。如金银花采摘后的花叶、板蓝根的茎叶等含有一定的药用成分和营养物质,经过脱毒、干燥、粉碎等工艺处理后,可作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用于家禽或牲畜养殖。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能提升动物免疫力,减少抗生素使用,符合绿色养殖的发展方向。同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又可作为沼气原料或再次用于堆肥,进一步实现资源的多级利用。
此外,中药材废弃物在能源转化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厌氧发酵技术,可将高水分的药材残渣转化为沼气,用于基地照明、取暖或发电,满足部分能源需求。剩余的沼渣、沼液则是优质的有机肥源,可直接施用于药材田地,形成“种植—废弃物—能源—肥料—种植”的完整循环链条。在一些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园区,已成功构建起以沼气工程为核心的能源循环系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该循环模式还有助于提升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水平。由于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药材生长环境更加接近自然状态,有效降低了农残和重金属超标风险。同时,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有助于增强药材的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提升其药效成分含量。例如,研究显示,在施用有机肥的黄芩种植区,其黄芩苷含量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区,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推广“中药材种植 + 废弃物利用”循环模式,还需政策支持与科技支撑双轮驱动。政府应加大对循环农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适用于不同药材种类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和设备。同时,建立健全中药材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形成从田间到工厂再到田间的闭环管理机制。
此外,农民作为实施主体,其认知水平和参与意愿至关重要。应加强培训与示范,通过建立样板基地、组织现场观摩等方式,让农户直观感受到循环农业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收益,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中药材种植 + 废弃物利用”的循环农业模式,不仅是应对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它将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未来,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政策持续完善,这一模式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为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