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汇作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受到广泛关注。在众多碳汇形式中,林业碳汇和农业碳汇逐渐成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其中,中药材种植作为一种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在碳汇交易中的潜力正逐步显现。深入挖掘中药材种植的碳汇价值,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的路径。
中药材多生长于山地、林下或生态脆弱区,其种植模式往往遵循自然规律,强调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例如,黄精、重楼、石斛等药材常采用林下仿野生栽培,这种模式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降低了土壤退化与水体污染风险,同时促进了植被覆盖与土壤固碳能力的提升。研究表明,林下中药材种植系统的单位面积年固碳量可达每公顷3至5吨二氧化碳当量,部分多年生药材如丹参、黄芪等在其生命周期内累计固碳能力更为显著。
此外,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形成的植物生物量、根系系统以及凋落物层,均是重要的碳储存载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储存在茎、叶、根等组织中。而中药材多为多年生植物,生命周期长,碳积累周期也相应延长。更关键的是,许多中药材采收后仅取用部分器官(如根、茎、花),其余生物量可归还土壤,形成稳定的土壤有机碳库。这种“低干扰、高固碳”的生产方式,使其在农业碳汇体系中具备独特优势。
从碳汇交易的角度来看,中药材种植若能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或其他碳交易机制,将极大提升其经济附加值。当前,我国已重启CCER项目备案,农业林业类碳汇项目成为重点支持方向。中药材种植项目若能建立科学的碳汇计量方法学,明确基线情景、额外性论证和监测方案,便有望申请成为合规碳汇项目,参与碳市场交易。例如,可通过遥感监测、样地调查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量化特定中药材种植模式下的净碳汇增量,并据此签发碳信用额度。
实现中药材种植碳汇价值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与技术支撑的协同推进。首先,需加快制定适用于中药材种植的碳汇核算标准。目前,国内尚无专门针对中药材的碳汇方法学,现有农业碳汇标准多聚焦于粮食作物或经济林木,难以准确反映中药材种植的生态特性。因此,应联合中医药、生态学与碳计量领域专家,开发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核算指南。
其次,应推动中药材种植与生态保护补偿、绿色金融等政策工具的衔接。地方政府可探索设立“中药材生态种植碳汇基金”,对实施低碳种植的农户给予补贴或奖励;金融机构可开发基于碳汇收益的绿色信贷产品,缓解药农前期投入压力。同时,鼓励中药企业参与产业链碳中和行动,通过购买中药材碳汇抵消自身碳排放,形成“企业—农户—生态”三方共赢格局。
还需注意的是,中药材种植碳汇项目的实施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避免因追求碳汇收益而导致过度扩张或生态破坏。应严格限定项目边界,优先支持已有种植基础、生态条件适宜的区域,杜绝毁林开垦、侵占基本农田等行为。同时,加强社区参与,保障农民在碳汇项目中的知情权与收益权,真正实现生态惠民。
展望未来,中药材种植不仅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基础环节,更可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碳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中药材碳汇有望从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收益。这不仅将增强药农的种植积极性,也将推动中药材产业向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为农业多功能价值的释放提供了范例,彰显了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气候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
总之,中药材种植蕴含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其生态价值亟待被系统评估与市场化转化。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多方协作,完全有可能构建起一条“种药材—固碳汇—促增收—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气候治理贡献独特的“中药方案”。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