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然而,该地区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带,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水资源极度匮乏。因此,如何在保障中药材产量与品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成为制约当地中药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宁夏地区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气候条件和中药材生长特性的节水灌溉模式。其中,滴灌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滴灌通过将水和养分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显著减少了水分蒸发和深层渗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以枸杞、黄芪、甘草等宁夏主栽中药材为例,采用滴灌后,每亩用水量较传统漫灌减少40%以上,同时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有所提升,品质更加稳定。
除了滴灌,微喷灌技术也在部分耐湿性较强的中药材种植中得到应用。例如,在贝母、党参等喜湿润环境的药材栽培中,微喷系统能够模拟自然降雨,均匀湿润地表及浅层土壤,避免了滴灌可能造成的局部干旱或盐分积累问题。此外,微喷还能调节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幼苗的胁迫,提高成活率。
为实现精准灌溉,宁夏多地已开始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该系统结合土壤湿度传感器、气象站数据和作物需水模型,实时监测田间水分状况,并自动控制灌溉时间和水量。例如,在中宁县的枸杞种植基地,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查看土壤含水量、气象变化等信息,系统根据预设阈值自动启停灌溉设备,既节省人力,又避免了过度灌溉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根系病害。
在水源管理方面,宁夏积极推行雨水集蓄与再生水利用。许多中药材种植园区建设了集雨窖、蓄水池等设施,收集春季融雪水和夏秋季节的有限降水,用于干旱期补灌。同时,部分靠近城镇的种植区尝试将处理达标的中水用于非食用类药材的灌溉,进一步拓展了可用水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中药材对水分的需求差异较大,因此灌溉制度必须因地制宜。例如,枸杞在开花结果期需水量大,应保证充足供水;而甘草耐旱性强,全生育期总需水量仅为枸杞的60%左右,过度灌溉反而易导致根部腐烂。为此,宁夏农林科学院联合多家科研机构,针对主要中药材制定了详细的“作物需水图谱”,指导农户按阶段实施变量灌溉,实现“按需供水”。
在政策支持层面,自治区政府将节水灌溉纳入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对安装高效节水设施的种植户给予补贴,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田间培训。近年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规模化中药材基地普遍实现了节水技术全覆盖,带动周边散户逐步转型。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但宁夏中药材节水灌溉仍面临挑战。一是初期投入成本较高,小型农户难以承担;二是部分老旧灌区管网老化,影响系统运行效率;三是缺乏长期的水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未来,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金融资本参与节水设施建设,同时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监管,确保生态用水与农业用水协调发展。
总体来看,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缓解了宁夏中药材种植中的水资源瓶颈,也推动了产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转型升级。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管理模式创新,宁夏有望在全国中药材生态种植领域树立节水典范,为干旱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路径。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