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草原不仅是畜牧业的重要基地,也逐渐成为中药材种植的新兴区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重视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内蒙古依托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中药材种植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路径。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拥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且集中于夏季,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和风沙土为主,透气性好,矿物质丰富,非常适宜多种耐旱、耐寒、喜光的中药材生长。此外,广阔的天然草原为中药材提供了接近原生态环境的种植空间,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有利于发展绿色、有机中药材。
目前,内蒙古地区重点发展的中药材品种包括黄芪、甘草、防风、柴胡、知母、麻黄、远志等,其中尤以黄芪和甘草最具代表性。黄芪主产于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和赤峰市等地,因其根部肥厚、药效成分高而享誉全国;甘草则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阿拉善盟等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传统止咳化痰、调和诸药的重要药材。这些道地药材不仅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还逐步出口至东南亚、欧洲等地,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种植模式上,内蒙古积极探索“草原+中药材”的生态种植体系。这一模式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开垦和破坏草原植被,采取轮作、间作、林下种植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例如,在退化草原或轻度沙化区域实施“甘草—牧草”轮作,既能恢复地力,又能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在灌木林或防护林带下开展黄芪、防风的林下仿野生栽培,模拟自然生长环境,提升药材品质。
与此同时,科技支撑在中药材种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微喷灌,有效应对干旱问题;通过良种选育和组培快繁技术,培育出抗逆性强、有效成分含量高的优质种苗;利用遥感监测和物联网系统,实时掌握土壤湿度、气温变化和病虫害情况,实现精准管理。一些地区还建立了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带动周边农牧民参与标准化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材种植在内蒙古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草原生态保护与农业开发之间的矛盾仍需妥善处理。过去曾出现因盲目扩种甘草而导致局部草原退化的现象,为此,政府加强了用地审批和生态评估,严禁在禁牧区和生态脆弱区进行大规模开垦。同时,推行“谁种植、谁管护、谁受益”的责任机制,鼓励农户签订生态保护协议,确保药材种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为了提升产业链价值,内蒙古正加快推动中药材从初级种植向深加工转型。一些龙头企业在当地建设饮片加工厂、提取物生产线和中药制剂车间,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例如,乌兰察布市已建成多个现代化中药材产业园,吸引多家制药企业入驻,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此外,通过电商平台和品牌建设,如“阴山黄芪”“库布其甘草”等地理标志产品的打造,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中药材种植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许多牧民在保留传统放牧的同时,利用闲置草地或承包荒地种植中药材,年均收入明显提高。地方政府也通过提供种苗补贴、技术培训和保底收购等政策支持,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助力乡村振兴。
展望未来,内蒙古中药材种植要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前提下,继续优化布局,突出道地特色,强化科技赋能,完善产业链条。只有坚持绿色发展、质量优先的原则,才能让这片辽阔草原真正成为“北药”的重要生产基地,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更多力量。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