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健康产品安全性的日益关注,中药材、药食同源产品的质量监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尤其是在食品安全与药品管理双重属性交织的背景下,如何科学、规范地进行留样管理,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近期,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留样3倍量新规”,明确要求中药材及药食同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更为严格的留样制度,这一举措引发了业内广泛讨论。
所谓“留样”,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保留一定数量的产品样本,用于后续质量追溯、检验复核或应对突发事件。传统上,企业通常按照批次保留一份样品,保存期限依据产品性质一般为1至3年。然而,随着市场复杂度提升和抽检频次增加,原有留样机制暴露出诸多不足:样品量不足难以满足多次检测需求,保存条件不统一影响样本稳定性,追溯链条不完整导致责任难定等问题频发。在此背景下,“留样3倍量”新规应运而生。
根据新规要求,中药材及药食同源产品生产企业在每批产品出厂时,须留存不少于正常检验所需用量三倍的样品。这三份样品分别用于:第一份作为常规质检备份,供企业内部复检使用;第二份用于监管部门抽检或飞行检查;第三份则作为争议仲裁样本,在出现质量纠纷或不良反应事件时启用。此举不仅提升了样本的可用性,也增强了全过程的质量可控性和可追溯性。
对于中药材而言,其原料来源广泛、产地差异大、有效成分波动性强,加之采收、加工、储存等环节极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因此留样管理尤为重要。以常见的黄芪、当归、党参等为例,若未按规定留足样本,一旦在市场上发现农残超标或掺伪掺杂问题,将难以溯源至具体批次和供应商,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安全评估。实施3倍量留样后,监管机构可在第一时间调取对应样本进行比对分析,大幅提升问题处置效率。
而在药食同源类产品中,如枸杞、山药、莲子、薏苡仁等常被用于保健食品或日常饮食,消费人群广、使用频率高。这类产品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药品,但因其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公众对其安全性期望值较高。过去部分企业为节省成本,存在留样不全、记录缺失甚至伪造留样台账的现象。新规通过强制增加留样数量,并配套建立电子化留样档案系统,有效遏制了此类违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3倍量”并非简单地将原有留样量乘以三,而是需要企业从管理制度、仓储条件、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例如,留样室需配备温湿度监控设备,确保不同药材在适宜条件下保存;每份样品应标注清晰的批号、生产日期、采收地、检验状态等信息;同时建立动态台账,实现从入库到销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此外,企业还需定期开展留样自查与模拟召回演练,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
当然,新规的落地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中小型中药材种植户和初加工企业受限于资金和技术能力,可能难以承担额外的存储空间和管理成本。对此,有关部门建议采取分级管理制度,对不同规模企业设定差异化执行标准,并鼓励区域性共享留样中心建设,通过集中化、专业化服务降低个体负担。
从长远看,“留样3倍量”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更是推动中医药产业规范化、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它促使企业由被动合规转向主动质量管理,强化了全产业链的风险防控意识。同时,也为消费者建立起更加透明可信的安全屏障。
可以预见,随着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留样制度将成为中药材和药食同源产品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未来,结合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实现留样信息的不可篡改与实时共享,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而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离不开每一个参与者的责任担当——唯有守住源头、管好过程、留得住证据,才能让每一味中药都经得起时间与科学的检验。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