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健康意识持续觉醒的今天,“药食同源”这一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理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现代消费生活。2025年,随着科学营养观念的普及与消费行为的精细化升级,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主动选择兼具功能性与日常食用便利性的“药食同源”产品。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为这些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产品买单?他们的消费动因、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勾勒出一幅清晰而立体的消费者画像。
首先是30-45岁的都市中产群体,他们是“药食同源”市场的核心驱动力。 这一群体普遍具备较高的教育背景和稳定收入,关注长期健康管理,对亚健康状态尤为敏感。他们不再满足于“有病治病”的被动医疗模式,而是倾向于通过饮食调节实现“未病先防”。例如,一位在上海从事互联网行业的38岁女性白领,每天工作强度大、作息不规律,她会在早餐时加入含有黄芪、枸杞的养生粥粉,晚上饮用含酸枣仁的助眠茶饮。这类消费者偏好成分透明、配方科学、口感良好的产品,愿意为“看得见的功效”支付溢价。他们常活跃于小红书、知乎等知识型社交平台,热衷查阅文献资料、对比不同品牌功效实验数据,是典型的“理性养生派”。
其次是Z世代年轻人,正在成为“药食同源”市场的新锐力量。 尽管年纪轻,但他们对健康的焦虑来得更早也更具体。熬夜追剧、外卖依赖、情绪波动频繁等问题催生了“朋克养生”风潮——一边放纵生活,一边寻求补救方案。于是,添加人参、灵芝、茯苓等功能性成分的即饮茶、软糖、咖啡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一位95后男生坦言:“加班到凌晨两点,喝一罐含西洋参的能量饮料,至少心理上觉得自己在‘续命’。”这一群体更注重消费体验的趣味性和社交属性,喜欢购买包装精致、适合拍照分享的产品。他们对国潮文化认同感强,因此带有东方美学设计的传统食材创新品更容易获得青睐。虽然单次消费金额不高,但复购率和传播力极强,推动“药食同源”从功能性消费向生活方式消费转变。
第三类人群是关注慢性病管理的中老年人,他们对“药食同源”有着更深的文化认同和使用习惯。 许多50岁以上的消费者从小耳濡目染“红枣补血”“山药健脾”等民间食疗智慧,如今在医生建议或子女影响下,开始系统性地将这类理念转化为日常饮食实践。他们更信任中药老字号品牌,偏好膏方、汤料包、炖煮类成品,但也逐渐接受冲剂、胶囊等现代化剂型。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群体的信息获取渠道正在发生变化,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上的中医科普内容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认知深度。他们不再盲目跟风,而是结合自身体质选择产品,比如阴虚体质者倾向选购麦冬、玉竹类产品,湿气重者则偏好薏苡仁、赤小豆组合。
还有一类不可忽视的群体是高净值家庭中的母婴人群。 越来越多家长希望以温和方式提升孩子的免疫力与生长发育水平,避免过度依赖药物。“药食同源”中的山楂、鸡内金、莲子等食材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开胃消食、安神助眠类产品中。这类消费者极度重视安全性和权威背书,往往通过医院营养科推荐或专业育儿社群获取信息。他们愿意为“零添加”“有机认证”“临床验证”等标签支付更高价格,且决策周期较长,但一旦建立信任便具有高度忠诚度。
综合来看,2025年的“药食同源”消费者已形成多元分层结构:中产阶层追求科学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年轻人将其作为应对现代生活压力的情绪慰藉;中老年人延续文化记忆并实现慢病干预;母婴家庭则看重安全性与温和调理效果。这背后反映出一个共同趋势——健康消费正从“治疗导向”转向“预防导向”,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参与”。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也在重塑消费体验。AI体质测评、个性化营养推荐算法、区块链溯源系统等数字化工具,让“药食同源”产品更具可信度与定制化特征。品牌若想赢得未来市场,不仅需要深挖传统配方的科学内涵,更要精准把握不同人群的心理诉求与使用场景,用现代语言讲述东方养生故事。
可以预见,在政策支持、科研投入与消费升级三重推动下,“药食同源”将不再是小众养生圈的专属话题,而是逐步成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那些为之买单的人,正在用自己的选择,重新定义21世纪的中国式健康。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