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2025药食同源规模剑指8000亿,中药材行业增量从“药”变“食”
2025-10-21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国民健康意识的持续提升,药食同源理念逐渐从传统中医文化走向现代消费主流。据行业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药食同源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大关,成为大健康产业中增长最为迅猛的细分赛道之一。这一庞大的市场潜力背后,是中药材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从传统的“以药为主”向“以食为先”的消费场景延伸与价值重构。

药食同源,源于中医“万物皆可入药”的整体观,强调食物与药物具有相同的来源和功效,既能满足日常饮食需求,又具备调理体质、预防疾病的养生功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理念,体现了古人对饮食与健康的深刻认知。如今,随着慢性病高发、亚健康人群扩大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消费者对“治未病”的关注度空前提高,药食同源产品顺势成为大众日常健康管理的重要选择。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中药材开始走出药房,走进厨房、超市、茶饮店乃至快消品货架。人参、枸杞、黄芪、山药、茯苓、百合等常见中药材,正被广泛应用于即食汤包、养生茶饮、功能性零食、代餐粉等新型食品形态中。例如,主打“熬夜护肝”的枸杞原浆、“补气养颜”的人参咖啡、“健脾祛湿”的四神汤料包等产品,凭借便捷性与功效性兼具的特点,迅速赢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这种从“药用”到“食用”的转变,不仅拓宽了中药材的应用边界,也倒逼产业链上游进行升级。传统中药材种植长期面临标准化程度低、农药残留、有效成分不稳定等问题,难以满足食品级安全与品质要求。为此,一批龙头企业开始布局规范化种植基地,引入GAP(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并通过区块链溯源、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手段提升药材质量可控性。与此同时,深加工技术的进步也让中药材更易于融入现代食品体系。超微粉碎、低温萃取、膜分离等工艺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药材口感苦涩、溶解度低、活性成分易流失等难题,使“好吃又有效”成为可能。

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国家陆续出台《“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药食同源物质目录的完善和相关产品开发。2023年,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将党参、灵芝、天麻等9种中药材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释放出明确的政策利好信号。地方政府也积极跟进,云南、甘肃、安徽等地依托道地药材资源,打造“药食同源产业园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资本市场的敏锐嗅觉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多个主打药食同源概念的品牌获得融资,如“方回春堂”“草本味”“一整根”等新消费品牌快速崛起,吸引了红杉、高瓴等知名机构的投资。这些品牌擅长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结合,通过社交媒体精准触达Z世代群体,成功塑造出“国潮养生”的新风尚。

然而,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隐忧。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存在夸大宣传、虚假标注、非法添加等问题;部分产品虽打着“药食同源”旗号,实则缺乏科学配比与临床验证,效果存疑。此外,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面临挑战,野生资源过度采挖、道地产区生态退化等现象亟待解决。

展望未来,药食同源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起涵盖原料种植、产品研发、标准制定、品牌运营、市场监管在内的完整生态体系。唯有坚持“安全、有效、可控”的原则,才能真正让中药材从“治病之药”转变为“ everyday之食”,在守护国民健康的同时,释放千亿级产业潜能。可以预见,在科技赋能与文化自信的双重加持下,这场由“药”到“食”的转型浪潮,不仅将重塑中药材行业的增长逻辑,更将为中国人的餐桌带来一场静默而深远的健康革命。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