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云南、贵州、吉林三大省区把“药食同源”写进2025一号文件,补贴比种粮高30%
2025-10-21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方向。2025年伊始,云南、贵州、吉林三大省区相继发布年度“一号文件”,明确将“药食同源”产业纳入重点扶持范畴,并提出对相关种植、加工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补贴标准较传统粮食作物高出30%。这一政策动向不仅标志着地方农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更预示着中医药现代化与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

“药食同源”理念源于中国传统医学,强调食物与药物具有共同来源和功效,许多中药材既是药材,也可作为日常食材使用,如黄精、茯苓、山药、薏仁、党参等。这类产品兼具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近年来在养生消费市场中需求激增。云南、贵州、吉林三地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长期以来便是中药材主产区。此次将“药食同源”写入省级一号文件,正是基于其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

以云南省为例,该省素有“植物王国”之称,中药材资源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2025年云南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滇西北、滇东南等生态适宜区建立“药食同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重点推广三七、天麻、石斛等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生产。同时,对参与“药食同源”种植的农户和合作社,每亩补贴金额在原有基础上上浮30%,并对深加工企业给予用地、用电、税收等多方面优惠。此举旨在推动中药材从“原字号”向“精字号”转型,提升附加值。

贵州省则聚焦“黔药出山”战略升级。近年来,贵州已建成多个中药材产业园区,形成了从种植到提取、制剂、康养服务的完整产业链。2025年贵州一号文件特别强调发展“林下药食经济”,鼓励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开展黄精、白及、重楼等耐阴药材的仿野生种植。政府将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育种技术,并对符合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基地给予最高达1500元/亩的补贴,远高于水稻、玉米等主粮作物的补贴水平。

吉林省作为北方重要中药材产地,尤其在人参、灵芝、鹿茸等名贵药材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025年吉林一号文件首次将“长白山药食同源产业集群”列为省级重点项目,计划在延边、通化、白山等地打造集种植、研发、文旅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政策明确指出,对从事人参食品化开发、灵芝孢子粉饮品生产等创新项目的企业,除享受30%以上的补贴外,还可获得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和绿色金融支持。此外,政府还将推动“药膳进食堂”“药食进社区”试点,拓展消费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三省政策均强调“绿色发展”与“农民增收”并重。为防止盲目扩种导致市场过剩或生态破坏,各地建立了严格的准入机制和动态监测体系。例如,云南要求所有补贴项目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估;贵州推行“一品一码”追溯制度;吉林则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确保财政资金精准落地。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形成“订单农业”模式,保障产销对接,避免“丰产不丰收”的困境。

从宏观层面看,这一轮政策发力不仅是农业补贴结构的调整,更是国家战略在地方的具体实践。一方面,“药食同源”产业融合了中医药传承、大健康产业与现代农业,契合国家关于中医药振兴、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提高补贴力度有助于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向农村流动,破解部分地区农业效益偏低的难题。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中药材种植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小农户参与难度较大;市场对“药食同源”产品的认知尚不统一,标准体系有待完善;个别地区曾出现过“炒种”“虚报面积”等骗补现象,需加强监管。对此,三省均已启动配套措施:加强农技培训、建设共享加工中心、推动团体标准制定,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监管。

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药食同源”将在未来几年成为西南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它不仅有望重塑地方经济格局,更将推动传统中医药从“治病”走向“治未病”,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当田间地头的药材变成餐桌上的养生佳品,当农民的钱袋子因“一根黄精”“一株天麻”而鼓起来,乡村振兴的画卷正以更加温润而深远的方式徐徐展开。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