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文山、腾冲、普洱集体上马“食药双标”基地,药企不提前锁地就断货
2025-10-21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持续升温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中药材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成为各地争相布局的重要赛道。云南作为全国中药材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悠久的民族医药传统,迅速成为全国药企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一场围绕“食药双标”基地的土地争夺战正在文山、腾冲、普洱等地悄然上演,甚至出现了“不提前锁地就断货”的紧张局面。

所谓“食药双标”,是指同一植物既可作为食品原料,又具备药用价值,且同时符合国家食品与药品的相关标准。这类产品在市场中极具竞争力,既能进入保健品、功能性食品领域,又能用于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极大拓宽了应用范围和利润空间。三七、石斛、重楼、茯苓等正是典型的“食药双标”品种。而文山、腾冲、普洱恰好是这些道地药材的核心产区。

以文山为例,这里是全国90%以上三七的产地,被誉为“三七之乡”。近年来,随着三七被纳入“药食同源”试点目录,市场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大量药企、保健品公司纷纷涌入,争抢优质种植地块。一位当地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透露:“去年以来,至少有二十多家企业前来洽谈土地承包,有的直接开出每亩年租金上万元的价格,比往年翻了两倍还多。”

腾冲则因盛产铁皮石斛和重楼而备受青睐。依托高海拔、低污染的生态环境,腾冲所产石斛多糖含量高,药效稳定,已通过多项国际认证。当地政府顺势推动“药旅融合”模式,打造集种植、加工、康养于一体的产业链。但这也导致可用于规模化种植的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不少中小药企反映,原本计划今年启动的石斛提取项目,因无法落实种植基地而被迫推迟。

普洱的情况更为复杂。作为普洱茶的原产地,当地对生态红线管控极为严格,可用于中药材种植的土地本就有限。然而,随着茯苓、砂仁等品种被列入“食药物质”目录,资本蜂拥而至。一些企业采取“先租后建、整村流转”的方式快速圈地,甚至出现“一地多签”的乱象。一位不愿具名的制药企业高管坦言:“现在去谈合作,如果不在三个月内签协议、付定金,基本就没机会了。等你做完可行性研究,地早就被人拿走了。”

这种“抢地潮”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医药产业链上游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一方面,消费者对天然、安全、功能明确的健康产品需求激增;另一方面,真正符合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规范化种植基地严重不足。多数企业仍依赖散户种植或初级合作社供应,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因此,拥有自建或可控的“食药双标”基地,已成为头部药企构筑竞争壁垒的关键手段。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时,往往重招商、轻规划,缺乏统一的土地利用统筹机制。部分地区为了短期经济指标,默许企业超规模流转土地,甚至变相突破生态红线。这不仅加剧了资源错配,也埋下了环境破坏和农民利益受损的风险。此外,部分企业“囤地不种”“炒地皮”的行为也开始显现,进一步推高了行业门槛,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面对这一困局,业内专家呼吁建立省级层面的中药材用地专项规划,明确重点发展区域和准入标准。同时,应加快推动“数字药材”平台建设,实现从种源、种植、采收到加工的全流程可追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对于药企而言,与其盲目抢地,不如转向“订单农业+技术输出”模式,通过与农户深度绑定,共建共享标准化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食药同源”政策的不断扩容,类似文山、腾冲、普洱这样的优质产区将继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但真正的赢家,不会是那些靠资本优势抢占土地的企业,而是能够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兼顾生态与效益的长期主义者。中医药的现代化之路,不仅需要热土,更需要理性与远见。当热潮退去,唯有扎根土地、尊重规律的企业,才能在这片沃土上结出真正的果实。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