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与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中药饮片厂的经营模式正经历一场悄然却深刻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即食膏方”这一新兴细分市场,掀起了一股集体转产的热潮。这一现象的背后,不仅折射出行业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更暴露出当前药品监管与食品市场之间利润空间的巨大差异。
所谓“即食膏方”,是传统中医膏方的现代化改良形式。传统膏方多为冬令进补所用,需经长时间煎煮、浓缩,服用不便,且价格较高。而即食膏方则采用标准化生产流程,以小包装、便携式设计为主,开盖即食,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这类产品通常以阿胶、黄芪、枸杞、当归等药食同源成分为主料,辅以蜂蜜或冰糖收膏,兼具滋补调理与日常养生功能,深受都市白领、中老年人群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中药饮片厂在转型过程中,并未真正改变其生产资质或审批流程。他们利用已有的药品生产许可证(GMP认证)和“同一批准文号”的政策便利,将原本用于药品生产的中药原料,通过调整配方比例和申报类别,转为“普通食品”或“保健食品”进行备案销售。这种“同一批文、双轨运营”的模式,成为企业快速切入市场的关键策略。
为何企业如此热衷于转向即食膏方?最核心的驱动力在于利润空间的巨大差异。据业内人士透露,在现行监管体系下,一款即食膏方作为食品销售时,其毛利率普遍可达60%以上,而若以中药饮片或中成药身份进入药品流通体系,受医保控费、集中采购、医院回款周期长等因素制约,整体毛利率往往不足45%。这意味着,食品形态下的即食膏方,毛利比药品高出至少15个百分点,对企业而言无疑极具诱惑力。
此外,销售渠道的拓展也进一步放大了这一优势。药品销售高度依赖医院、药店等传统渠道,准入门槛高、推广成本大;而即食膏方作为食品,可自由进入商超、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多元化零售场景,营销方式更加灵活,触达消费者的速度更快。一些企业甚至通过私域流量运营,打造“中医IP+定制膏方”的新模式,实现从产品到服务的价值跃升。
然而,这场看似顺风顺水的转型背后,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与争议。首先,尽管部分即食膏方使用的是药食同源目录内的中药材,但一旦宣传中涉及“治疗”“调理慢性病”等功能表述,极易游走在虚假宣传与非法行医的边缘。市场监管部门近年来已多次通报此类案例,要求企业规范广告用语,杜绝误导消费者。
其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日益凸显。由于食品类产品的监管标准低于药品,无需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部分企业在原料选用、工艺控制、微生物指标等方面存在偷工减料现象。有检测机构曾对市面上多款即食膏方进行抽检,发现个别产品重金属超标、有效成分含量不足,严重损害了消费者信任。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种“借药转食”的模式,是否在变相规避国家对药品的严格监管?中药饮片厂本应承担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社会责任,若一味追求高利润而弱化质量把控,或将动摇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根基。业内专家呼吁,监管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即食膏方的产品定位与分类标准,避免出现“药不像药、食不像食”的监管真空地带。
当然,也不能否认即食膏方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生活化方面的积极意义。它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接触并接受中医理念,也为传统中药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关键在于如何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
未来,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家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持续支持,即食膏方市场仍有广阔前景。但对于中药饮片厂而言,真正的竞争力不应仅仅建立在“换标签提毛利”的短期策略上,而应回归本质——以科技赋能传统工艺,以诚信塑造品牌价值,真正让中医药以安全、有效、便捷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唯有如此,这场由利润驱动的转产潮,才有可能演变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升级。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