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药食中药材怎么搞基础研究?
2025-10-21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日益凸显。特别是在“药食同源”理念的引领下,中药材不仅作为传统药物使用,更广泛融入日常饮食,成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载体。然而,如何科学系统地开展药食中药材的基础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北京中医药大学凭借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科研实力,积极携手多方资源,探索药食中药材基础研究的新路径,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药食中药材的基础研究,核心在于揭示其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与安全性评价。这类研究不同于临床应用的直接观察,而是从分子、细胞乃至基因层面深入剖析中药材中活性成分的结构特征、代谢途径及其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例如,山药、枸杞、黄芪等常见药食两用材料,虽被广泛用于食疗,但其具体起效成分、剂量效应关系以及长期食用的安全边界仍需严谨的科学验证。北京中医药大学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药学“双一流”学科平台,构建了涵盖化学分析、药理学、组学技术与人工智能辅助筛选的多维度研究体系,显著提升了研究的系统性与精准度。

在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学校团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核磁共振(NMR)等先进技术,对药食中药材中的多糖、皂苷、黄酮类等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建立标准化数据库。以茯苓为例,研究发现其主要活性成分茯苓多糖具有调节免疫、抗炎及肠道菌群干预作用。通过动物模型与体外细胞实验,科研人员进一步阐明了其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的机制,为茯苓在功能性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与此同时,北京中医药大学注重跨学科融合,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的深度交叉。学校与国内外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基于代谢组学、宏基因组学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例如,在对人参、灵芝等药食同源药材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发现特定菌群丰度的变化与宿主免疫状态改善密切相关。此类研究不仅拓展了对药食中药材作用机制的理解,也为个性化营养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在安全性评价方面,基础研究同样不可或缺。部分药食中药材虽属“药食同源”目录,但长期或过量摄入仍可能引发肝肾功能负担甚至毒性反应。为此,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了完善的毒理学研究平台,开展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及生殖毒性评估。例如,对何首乌的研究发现,其肝毒性主要源于炮制不当导致的蒽醌类成分积累。基于此,团队优化了炮制工艺,并提出标准化使用建议,有效降低了潜在风险。

此外,学校还积极推动研究成果向产业转化。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将基础研究发现的活性成分应用于功能性食品、保健产品及特医食品的研发。例如,基于对桑叶中DNJ(1-脱氧野尻霉素)降血糖机制的深入研究,已成功开发出具有辅助调节血糖功能的植物基代餐产品,并进入市场试用阶段。这种“研—产—用”一体化模式,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也提升了公众对药食同源产品的科学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学校开设了“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药理学”等特色专业课程,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与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开展药食中药材资源调查与联合研究,推动中医药标准走向世界。

展望未来,药食中药材的基础研究仍需在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方面持续发力。北京中医药大学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整合多学科资源,深化机制研究,完善评价体系,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药食同源”从经验传承到科学创新的跨越,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