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宁夏枸杞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性大宗中药材品种,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市场应用,长期占据着国内枸杞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2023年以来,宁夏枸杞价格普遍下跌超过20%,部分产地统货价格甚至跌破每公斤30元大关,创下近五年来的新低。这一现象引发了业界对中药材库存积压、供需失衡及产业链升级等深层次问题的广泛关注。
造成此次价格大幅下滑的核心原因,首当其冲的是产能过剩与市场饱和。过去几年,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预期高涨的推动下,宁夏中宁、同心、红寺堡等地纷纷扩大种植面积,加之甘肃、青海、新疆等周边省份也加大了枸杞种植投入,全国枸杞总产量持续攀升。据中国中药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枸杞干果产量预计突破50万吨,而实际年消费量(含药用、食用、出口)仅在35万吨左右,形成约15万吨的库存压力。供大于求的局面直接导致市场价格承压下行。
与此同时,消费端需求增长乏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尽管枸杞被广泛用于泡茶、煲汤、入药及保健品生产,但近年来消费者健康意识趋于理性,盲目“养生热”有所降温。叠加经济环境波动影响,中高端消费群体对高价枸杞产品的购买意愿下降,而中低端市场又面临激烈的价格战,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此外,电商平台上低价劣质枸杞充斥市场,以次充好现象频发,不仅损害了消费者信任,也拉低了整个品类的品牌价值。
在流通环节,传统销售模式滞后加剧了去库存难度。目前宁夏多数枸杞仍依赖产地批发市场和中间商收购,信息不对称严重,农户缺乏对终端需求的准确判断,往往在丰收季集中抛售,导致短期内市场供给激增。而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尚不健全,深加工能力薄弱,大部分产品仍以初级干果形式出售,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差。
面对严峻的库存压力,行业亟需从多维度协同发力,探索可持续的去库存路径。
首先,应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产能调控。地方政府可联合行业协会建立枸杞种植预警机制,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种植面积,避免盲目扩产。同时,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提升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从源头控制品质与总量。
其次,加快深加工与产品创新步伐。目前宁夏枸杞深加工率不足2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应加大对枸杞原浆、冻干粉、功能性饮料、药用提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力度。例如,提取枸杞多糖、甜菜碱等功能成分,应用于免疫调节、护眼保健等领域,拓展在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应用场景。通过延长产业链,不仅能消化原料库存,还能提升整体利润率。
第三,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宁夏枸杞虽有“中宁枸杞”地理标志认证,但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认知度仍有待提升。建议政府与企业联动,统一质量标准,严打假冒伪劣,重塑“正宗宁夏枸杞”的品牌形象。同时,积极布局跨境电商,拓展东南亚、中东及欧美华人市场,推动优质枸杞走出国门。在国内,则可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讲好枸杞文化故事,增强年轻消费者的认同感。
最后,构建数字化供应链体系至关重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搭建枸杞产销信息平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提升供需匹配效率。鼓励企业与电商平台合作,发展订单农业,按需生产,减少中间环节损耗,真正实现“以销定产”。
综上所述,宁夏枸杞价格下跌并非短期波动,而是产业粗放式发展积累矛盾的集中体现。去库存不能仅靠降价倾销,更需系统性改革。唯有通过调控产能、提升加工、打造品牌、打通渠道四位一体的策略,才能让这一传统药食同源珍品重新焕发市场活力,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谁能在变革中率先完成转型升级,谁就将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