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健康消费日益升温的背景下,药食同源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消费者倾向于通过日常饮食调理身体。中药材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天然、养生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甚至日用品中。然而,随着市场热度上升,中药材产品的标识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药膳”字样的使用是否合规,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以及《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食品、药品和保健食品有明确区分,其标签标识也需遵循不同规范。中药材本身具有双重属性:既是药品原料,也可作为药食同源物质用于食品生产。但关键在于,何种情况下可以标注“药膳”,如何避免误导消费者,是企业必须重视的合规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药膳”的法律定位。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并未对“药膳”作出明确定义,也没有将其列为独立的产品类别。因此,“药膳”更多是一种民间说法或宣传用语,不具备法定产品属性。若企业在产品标签上标注“药膳”字样,极易被监管部门认定为暗示治疗功效,从而涉嫌违反《广告法》和《食品安全法》中关于食品不得宣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规定。
例如,某款以黄芪、当归为主要成分的汤料包,若在外包装显著位置标注“药膳配方”“补气养血药膳”等字样,可能被认定为暗示该产品具有药品功效,属于虚假宣传或误导消费者。即使所用原料属于国家公布的药食同源目录(如枸杞、山药、茯苓等),也不能随意使用“药膳”进行包装宣传。
那么,中药材类产品应如何合规标识?核心原则是:区分用途、依法标注、真实准确、不夸大功效。
第一,明确产品属性。若产品作为普通食品销售,所有原料必须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名单》(即药食同源目录),且不得添加仅限药用的中药材。在此前提下,可标注“本品含有XX(中药材名称),传统用于……”等客观描述,但不得使用“治疗”“调理”“增强免疫力”等功能性表述。
第二,规范使用术语。避免使用“药膳”“中药膳”“养生方”“古法配制”等易引发误解的词汇。可改用“风味汤料”“草本配方”“传统食材组合”等中性表达,既体现文化特色,又规避法律风险。
第三,正确标注配料表和营养成分。所有中药材成分应按实际添加量如实列于配料表中,名称使用规范中文名,不得使用别名或夸大性称谓。同时,若涉及营养声称或功能声称,必须符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及相关标准,并经过科学验证。
第四,特殊情形处理。若产品属于保健食品,须取得“蓝帽子”标志,并严格按照注册或备案的功能范围进行标识,不得超范围宣传。若为中药饮片或处方药,则必须按照药品管理要求标注,禁止作为食品销售或宣传。
此外,还需注意地域文化和消费者认知差异。部分地区习惯将某些含中药材的食品称为“药膳”,但这不能成为违规标识的理由。企业应以全国统一的法规为准,避免因地方习俗而触碰监管红线。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已多次开展针对食品标签虚假宣传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滥用“药膳”“中药”“调理”等字样的行为。不少企业因标签不合规被责令下架、罚款甚至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教训深刻。
综上所述,中药材产品的标识管理并非简单排版问题,而是涉及法律、科学与文化传播的综合课题。企业在追求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吸引力的同时,必须坚守合规底线。建议在产品设计初期即引入法律顾问或合规团队参与标签审核,确保每一处文字都经得起监管推敲。
未来,随着《药食同源物质目录》的动态调整和相关标准的不断完善,中药材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将更加规范有序。企业唯有秉持诚信经营、科学宣传的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真正实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