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药材商的新烦恼:食品级农残标准比药典严,基地不转型就出局
2025-10-21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和药品质量监管的不断加强,药材商们发现,自己面临的挑战已不再局限于产量与价格的竞争,而是来自标准体系的剧烈调整——尤其是食品级农产品的农残标准,竟然在某些方面比《中国药典》还要严格。这一反常现象,正在倒逼中药材种植基地进行艰难转型,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

过去,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其对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虽有规定,但整体标准相对宽松,尤其在部分非重点品种上存在执行弹性。相比之下,作为普通农产品销售的“药食同源”类中药材,如枸杞、菊花、山药、黄芪等,若进入食品流通渠道,则必须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3200系列)的要求。而这些食品级标准,在某些农药品种上的限量值,甚至比药典更为严苛。

以常见的中药材菊花为例,《中国药典》对其规定的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限量为0.1 mg/kg,而在GB 2763-2021中,针对“花卉类茶饮”的同一类农药,限量被压缩至0.01 mg/kg,整整严格了十倍。类似情况在枸杞、金银花、甘草等品种中也普遍存在。这意味着,即便药材符合药典标准,一旦企业希望将其作为保健食品原料或代茶饮产品销售,就可能因农残超标而无法入市。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国家对“大健康”产业的高度重视。随着消费者对天然、安全产品的追求日益增强,药食同源类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监管部门为保障公众健康,不得不提高准入门槛。与此同时,市场监管趋严,抽检频次增加,电商平台对商品合规性的审查也日趋严格。一旦某批次药材被检出农残超标,不仅面临下架、罚款,更可能引发品牌信誉危机。

面对这一趋势,传统药材种植基地陷入两难境地。许多基地长期依赖传统种植模式,施肥打药凭经验,缺乏标准化管理。由于中药材多为小众作物,农药登记品种少,农民往往借用蔬菜、果树用药,导致违规使用高毒农药或超量施药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为追求产量和外观,忽视生长周期,提前采收,进一步加剧了质量风险。

“以前只要能通过药厂质检就行,现在连中间商都不敢收了。”一位河南的白芍种植户坦言。他所在的合作社去年因一批药材在出口检测中农残超标,被退货并列入黑名单,损失近百万元。类似案例在全国多地频繁发生,暴露出中药材产业链上游的脆弱性。

要破解困局,转型升级已成为唯一出路。越来越多有远见的药材商开始推动“基地+标准+溯源”一体化建设。他们引入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体系,建立田间档案,实行农药化肥使用登记制度,并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实现从种植到采收全过程监控。一些大型企业甚至自建生态种植园,采用生物防治、轮作休耕等绿色技术,从根本上降低农残风险。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在逐步引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年来大力推广“定制药园”模式,鼓励中药生产企业与种植基地签订长期协议,提供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形成利益共享机制。部分地区还试点将中药材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动信息透明化。

然而,转型之路并不平坦。标准化种植意味着更高的投入成本,包括人工、设备、检测费用等,短期内难以收回。对于中小型种植户而言,资金压力巨大。此外,市场对“优质优价”的认可度仍待提升,消费者普遍不愿为“低农残”药材支付溢价,导致优质产品难以获得合理回报。

未来,中药材行业或将迎来洗牌。那些仍停留在粗放经营阶段的基地,终将被市场淘汰;而率先完成绿色转型、具备质量管控能力的企业,则有望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可以预见,随着食品级标准持续向药品领域渗透,中药材的质量门槛将进一步抬高,“安全”将成为比“道地”更基础的竞争力。

这场由标准差异引发的行业震荡,本质上是一场从“重产量”向“重质量”的深刻转变。它提醒我们:在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药材不仅是治病救人的物质基础,更是关乎公众信任的生命线。唯有顺应趋势,主动变革,药材商才能在这场标准升级的浪潮中站稳脚跟,走得更远。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