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健康消费理念的普及和“药食同源”概念的兴起,相关产品在直播电商领域迅速走红。从枸杞、黄芪到茯苓、山药,这些传统中药材被重新包装为“养生茶”、“代餐粉”、“体质调理包”,通过主播们极具感染力的讲解,频繁出现在消费者的购物车中。然而,在这场看似繁荣的带货盛宴背后,一个鲜为人知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在“药食同源”直播带货的TOP100榜单中,超过90%的所谓“白牌”或“新锐品牌”,实际上都由传统药企贴牌生产。
所谓“白牌”,通常指没有明显品牌标识、主打性价比、依赖渠道驱动的产品。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直播间里,这类产品以“工厂直供”“源头好物”“专家配方”等话术吸引消费者。它们包装简洁、价格亲民,动辄月销数十万单,迅速占据销量榜单前列。但深入产业链后会发现,这些爆款的背后,往往站着一家家老牌制药企业。
以某款热销的“祛湿代茶饮”为例,其成分包括薏苡仁、赤小豆、茯苓、陈皮等常见药食同源材料。在直播间中,主播强调“古法配比”“三甲医院中医推荐”,却从未提及该产品实际由某知名中药集团旗下的食品子公司代工生产。类似情况几乎成为行业潜规则——许多打着“独立研发”“小众养生”旗号的品牌,其产品配方源自药企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生产线则直接使用药企闲置的GMP标准车间。
这种“药企贴牌+网红带货”的模式之所以盛行,源于双方各取所需。对于药企而言,传统药品销售受医保控费、集采压价等政策影响,增长乏力,而大健康产业被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将成熟的药材资源转化为食品级产品,药企既能盘活产能,又能规避药品监管的严格审批流程。同时,“药食同源”类产品属于普通食品范畴,无需取得药品或保健食品批文,注册备案流程简单,上市速度快。
而对于新兴品牌和主播来说,药企的背书意味着更高的信任度和更低的研发成本。他们无需组建专业团队研究配方,只需采购成熟成品,再通过内容营销塑造“养生专家”人设,即可快速打开市场。一位MCN机构负责人坦言:“现在最火的养生品类,八成以上供应链都来自安徽亳州、河北安国这些中药材集散地的药厂。我们谈合作,直接看对方有没有GMP认证和药材库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种模式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大众传播,但也埋下了诸多隐患。首先,标签模糊化问题严重。许多产品虽标注“本品为普通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但在直播中却暗示疗效,如“喝一个月湿气全无”“连喝七天脾胃变强”,涉嫌虚假宣传。其次,质量参差不齐。虽然部分药企代工产品品质可控,但也有中小药厂为压缩成本,使用劣质原料或添加非合规成分,消费者难以辨别。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品牌价值的空心化。当市场上充斥着同质化严重的“药企贴牌货”,真正致力于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的企业反而难以突围。消费者记住的不是品牌,而是某个主播或某句口号,导致行业陷入“流量依赖—低价竞争—品质下降”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一困局,监管与产业协同缺一不可。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直播带货中“擦边球”话术的审查,明确药食同源产品的宣传边界;另一方面,鼓励药企从“代工者”向“品牌方”转型,利用自身科研优势打造真正有辨识度的健康消费品。例如,云南白药推出“养元青”防脱洗发水,片仔癀布局化妆品线,都是传统药企品牌化探索的成功案例。
未来,“药食同源”赛道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价格与流量,而是回归产品本质——科学配比、真实功效与长期口碑。唯有如此,这场由直播点燃的养生热潮,才能真正转化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持久动力。否则,再多的榜单奇迹,也不过是泡沫之上的短暂狂欢。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