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药食同源”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一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强调食物与药物具有共同的起源,许多食材在日常饮食中既能满足营养需求,又具备一定的调理和预防疾病的功能。2025年,国家相关部门将正式开启政策窗口,允许符合标准的“药食同源”产品在备案后合法标注“辅助降三高”(即辅助降低血压、血脂、血糖)的功能声称,标志着我国大健康产业迈入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政策调整的背后,是长期积累的科研数据支持与市场需求推动的结果。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作为慢性病的主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数亿中国人的生活质量。传统药物治疗虽有效,但长期用药带来的副作用和经济负担让不少人寻求更温和、可持续的健康管理方式。而以山楂、决明子、桑叶、苦瓜、葛根等为代表的药食同源成分,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其在调节三高方面的积极作用。例如,山楂中的黄酮类物质有助于扩张血管、降低血脂;桑叶中的DNJ成分可抑制糖分吸收,辅助控制血糖;决明子则因富含大黄酚和蒽醌类物质,被广泛用于通便降脂。这些天然成分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为政策放开提供了坚实基础。
此次政策的核心亮点在于“备案即可销售”。不同于以往需要漫长审批流程的保健食品注册制度,符合条件的药食同源产品只需向监管部门提交原料来源、配方依据、生产工艺、功能验证报告等相关材料,完成备案程序后便可上市,并依法标注“辅助降三高”的功能说明。这不仅大幅降低了企业的准入门槛和运营成本,也加速了优质产品的市场流通,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便捷地获取科学、安全的健康支持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框架。所有备案产品必须确保原料来自国家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不得添加任何药品或非法添加剂;生产企业需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稳定性与一致性;同时,功能声称必须基于真实、可追溯的科学证据,禁止夸大宣传或误导消费者。监管部门还将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市场上已备案的产品进行抽检和评估,一旦发现虚假标注或质量问题,将立即撤销备案资格并依法追责。
对于行业而言,这一政策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中药企业、食品制造商、电商平台以及新兴的新消费品牌都将迎来新的增长机遇。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布局相关产品研发,推出如代茶饮、固体饮料、压片糖果、膏方等多种形态的功能性食品。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也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通过科学背书、透明溯源和用户体验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接受并信赖这类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产品。
从消费者角度看,政策的落地意味着健康管理方式更加多元和前置。过去,很多人只有在体检指标异常后才被动干预,而现在,通过日常饮食中的功能性食品进行早期调理,已成为一种主动预防的新趋势。尤其对于亚健康人群、中老年人及有家族病史的群体,合理选用标有“辅助降三高”的药食同源产品,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作为生活方式干预的一部分,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当然,也需要提醒公众理性看待此类产品。所谓“辅助”,意味着它们不能替代正规医疗手段。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仍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药食同源产品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日常调养、改善症状和延缓进展方面。消费者应仔细阅读标签信息,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结合自身情况合理使用。
展望未来,2025年的这一政策窗口不仅是对中医药价值的再发现,更是我国构建“预防为主”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一步。随着科技赋能与制度完善,药食同源产业有望形成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生态链,真正实现“治未病”的千年智慧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一个更加科学、有序、繁荣的功能性食品新时代正在到来。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