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传统中药饮片行业长期赖以生存的高毛利时代正在悄然退去。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多家大型中药企业的传统饮片业务毛利率已普遍跌破10%,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个位数或接近亏损的边缘。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升、监管趋严以及终端价格难以提升等多重压力的叠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创新型企业将阿胶、黄芪、人参等传统中药材重新包装,以“功能性软糖”“养生零食”的新形态进入年轻消费市场,毛利率瞬间跃升至50%以上。这种从“药”到“食”的跨界转型,不仅重塑了中药产品的消费场景,也揭示了中医药现代化和商业化的新路径。
传统饮片之所以陷入利润困境,原因复杂而深刻。首先,中药材作为天然产物,受气候、种植周期和产地影响极大,价格波动频繁。例如,黄芪主产区若遇干旱减产,价格短期内可能翻倍,而饮片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来转嫁成本。其次,随着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日益严格,企业在设备升级、检测流程和人员培训上的投入不断加大,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此外,公立医院对饮片实行零加成政策,使得流通环节的价格空间被大幅压缩,导致整个产业链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然而,市场需求并未减弱。相反,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尤其是年轻人对“轻养生”“朋克养生”的追捧,滋补类中药材的需求持续增长。问题不在于“没人买”,而在于“怎么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阿胶软糖、黄芪能量棒、人参咖啡含片等新产品应运而生。
以某新兴品牌推出的阿胶软糖为例,其主要成分仍为传统阿胶,但通过添加明胶、果胶、蜂蜜及天然香精,将其制成便于携带、口感酸甜的咀嚼糖果。产品定价每盒(12粒)68元,原料成本不足10元,毛利率超过50%。更关键的是,这类产品不再局限于药店或中医馆销售,而是进入便利店、电商平台、小红书种草清单,甚至成为直播间爆款。消费场景从“治病调理”转向“日常保健”,用户群体也从中老年人扩展至20-35岁的都市白领。
黄芪的转型路径同样典型。传统黄芪饮片多用于煎煮,使用门槛高、耗时长,年轻人普遍嫌麻烦。而某药企推出的“黄芪元气软糖”,将黄芪提取物与维生素B族、锌等营养素结合,主打“抗疲劳”“提神醒脑”功能,单日服用成本不到5元,却因“办公室续命糖”的标签迅速走红。这类产品巧妙规避了药品审批的高门槛,以“普通食品”或“保健食品”身份上市,大大缩短了研发和上市周期。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包装和形态的创新,更是商业模式的重构。传统饮片依赖的是“医生开方—药店配药—患者服用”的线性链条,而软糖类产品则构建了“内容种草—社交传播—电商下单—即时复购”的数字化闭环。企业不再被动等待处方流转,而是主动参与消费者心智的塑造。通过联名IP、限量包装、情绪营销等方式,赋予传统药材全新的情感价值和文化符号。
当然,这一转型也面临争议。有专家指出,将中药材制成零食可能导致剂量不明确、功效夸大,甚至误导消费者。例如,阿胶虽有补血之效,但并非人人适用,体质偏热者长期食用反而可能上火。若企业过度强调“好吃”“方便”,弱化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无异于舍本逐末。
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创新不失为一次必要的突围。中药若想真正走向大众、走向世界,就不能固守“苦口良药”的刻板印象。通过现代食品科技让中药变得更可口、更便捷、更贴近生活,恰恰是传承与创新并重的体现。
未来,中药企业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药材品质或渠道覆盖,而更多体现在产品设计力、品牌叙事能力和用户运营水平上。那些能够把千年本草讲出当代故事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传统饮片的低毛利困境或许无法逆转,但中药的价值边界,正被重新定义。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