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中医药养生的关注持续升温,药食同源的根茎类中药材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山药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兼具营养价值与药用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每年秋季,正是山药集中产新的时节,大量鲜品陆续采挖上市。然而,如何科学合理地控制山药及其他药食根茎类品种的上市节奏,避免“集中上市、价格跳水”的困局,已成为种植户、经销商乃至整个产业链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应明确“控节奏”的核心目标:平衡供需关系,稳定市场价格,提升产品附加值,延长销售周期。山药等根茎类药材的生长周期较长,通常为8—10个月,且对土壤、气候条件要求较高,导致其产量波动较大。一旦某地产量丰收,短时间内集中涌入市场,极易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以2023年河南温县为例,山药大面积丰收后,产地收购价一度从每公斤6元暴跌至3.5元,农户收益严重受损。这种“丰产不丰收”现象在黄芪、党参、白术等其他根茎类药材中也屡见不鲜。
要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建立全链条的上市调控机制。第一步是优化种植结构与区域布局。各地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地理优势,合理规划种植面积,避免盲目扩种。例如,山西主攻品质优良的“垆土山药”,山东发展适合加工的“水山药”,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同时,推广“错峰种植”技术,通过调整播种时间,使收获期分散至不同月份,从而缓解集中上市压力。
第二步是强化仓储保鲜能力。山药含水量高,易腐烂,传统露天堆放或简易窖藏难以长期保存。现代冷链仓储与气调库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延长山药保鲜期至6个月以上。云南文山三七产区已建成区域性中药材仓储中心,实现“淡储旺销”,值得借鉴。此外,鼓励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初加工中心,将鲜山药及时清洗、切片、烘干,转化为干品或半成品,不仅便于储存运输,还能规避鲜货价格波动风险。
第三步是推动深加工与品牌化发展。目前我国山药多以初级农产品形式销售,附加值低。若能开发山药粉、山药饮料、山药饼干等功能性食品,或提取黏液蛋白、多糖等活性成分用于保健品和药品,将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江西赣南地区已有企业推出“即食山药条”“山药代餐粉”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畅销全国,实现了从“论斤卖”到“论克卖”的转变。同时,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如“铁棍山药”“陈集山药”,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增强市场辨识度和溢价能力。
第四步是完善市场信息监测与预警系统。当前中药材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农户往往“盲种盲收”。建议由行业协会或地方政府牵头,建立全国性的药食两用品种产销数据库,实时发布种植面积、库存量、价格走势等数据,引导农户理性安排生产和销售节奏。例如,亳州中药材市场已上线“智慧药市”平台,提供行情分析与交易撮合服务,帮助商户提前锁定订单,减少滞销风险。
最后,政策支持不可或缺。政府可通过补贴仓储设施建设、扶持深加工项目、组织产销对接会等方式,助力产业链升级。同时,探索建立中药材价格保险机制,当市场价格低于成本线时给予农户补偿,降低经营风险。
总之,控制药食根茎类品种的上市节奏,绝非单一环节的调整,而是一项涉及种植、加工、储运、销售的系统工程。唯有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协同与政策引导,才能实现“产得稳、存得住、卖得好”的良性循环。对于山药而言,真正的价值不应只体现在产新季的短暂交易中,而应贯穿于全年稳定的供应与多元化的应用之中。未来,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成熟,我们有理由期待,每一根深埋地下的山药,都能在最合适的时间、以最合适的方式,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与药箱,真正实现“根深叶茂,惠泽民生”。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