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食品与药品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一些传统中药材的非药用部位逐渐被纳入食品原料管理范畴。其中,人参和石斛的“花”部位正式被《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列入可食用物质目录,标志着中药资源综合利用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政策调整不仅拓宽了中药材在大健康产业中的应用边界,更悄然催生了一种新的市场现象——原本被视为副产物的人参花、石斛花,正以不输主品的价格在市场上流通,部分药企甚至将其打造为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副产变主销”的华丽转身。
长期以来,在中药材产业链中,根、茎、果实等部位因药效明确而被视为“主品”,其价格稳定且市场需求旺盛。相比之下,花朵、叶、须等则常被归为加工过程中的边角料,多用于提取残余成分或直接废弃。以人参为例,其根部是名贵滋补药材,市场价格高昂;而人参花虽含有皂苷、黄酮类等活性成分,却长期未被充分重视。同样,铁皮石斛的茎条是主要药用部分,其花则多在采收过程中被剥离丢弃。这种“重主轻副”的利用模式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也限制了企业利润空间的拓展。
然而,随着科研深入,人们发现这些“不起眼”的花部其实蕴含丰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表明,人参花中总皂苷含量可达根部的60%以上,且富含稀有人参皂苷Rh2、Rg3等具有抗氧化、抗疲劳、调节免疫功能的成分。石斛花则含有丰富的多糖、黄酮及挥发油,具备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的功效。更为重要的是,因其采摘周期短、产量有限,花部天然具备稀缺属性。一旦获得食品身份认证,便迅速成为养生茶饮、功能性食品、高端护肤品等领域的新宠。
政策松绑成为转折点。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可用于食品的物品名单》,明确将人工种植的人参花、石斛花列为普通食品原料,允许其在限定范围内添加于饮料、冲调品、糖果等食品中。此举打破了此前“药食两用”界限模糊带来的合规风险,为企业合法开发相关产品扫清障碍。一时间,众多中药企业和健康食品公司纷纷布局,推出人参花茶、石斛花蜜、花萃精华液等新品,主打“天然”“轻养生”“高颜值”概念,精准切入年轻消费群体。
市场的热烈反响远超预期。以某知名中医药企业为例,过去每年修剪下来的人参花仅作为废料处理,成本高达百万元。如今,经过干燥、分拣、包装后,每公斤干花售价可达800元以上,接近同期人参干货价格的70%,且供不应求。更有企业通过品牌包装和文化赋能,将石斛花制成限量版礼盒,单盒定价逾千元,销量持续攀升。一位从事中药材贸易的业内人士坦言:“以前卖十斤人参才抵得上现在一斤花的利润,真是‘翻天覆地’。”
这一变化背后,折射出中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一方面,资源利用率提升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精细化分拣、差异化定位和品牌化运营,企业得以构建多层次产品矩阵,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许多山区农户开始专门种植采花型人参或石斛,形成“采花为主、根茎为辅”的新型种植模式,带动地方经济增收。
当然,热潮之下也需警惕乱象滋生。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以次充好、虚标含量、夸大宣传等问题,个别商家甚至用普通菊花冒充石斛花牟取暴利。此外,野生资源保护压力加大,非法采挖现象有所抬头。对此,监管部门应加快制定花类原料的质量标准和检测规范,强化溯源体系建设,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消费者对天然健康产品的追求日益增强,以及中药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中药材的全株利用将成为趋势。人参花、石斛花的“逆袭”,不仅是政策与市场共振的结果,更是传统中医药智慧与现代产业思维融合的典范。未来,更多曾被忽视的中药材副产物或将迎来价值重估,真正实现“物尽其用,皆可成金”。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