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在西北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单纯依靠生态恢复手段难以兼顾农民生计与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将中药材种植与退耕还林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应运而生,为西北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大量坡耕地被重新植树造林,有效遏制了生态恶化趋势。但与此同时,部分农户因耕地减少面临收入下降的困境。传统农作物种植受限于水资源和土壤条件,难以形成稳定收益,而中药材因其耐旱、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等特点,逐渐成为退耕还林区的理想替代产业。
中药材种植与退耕还林结合,本质上是一种“林药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该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在乔木林带之间或林下空地种植适宜的中药材品种,如黄芪、甘草、板蓝根、柴胡、秦艽等。这些植物多为多年生草本,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能力,不仅能提高植被覆盖率,还能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微生态环境。同时,林木为中药材提供遮阴和防风作用,减少水分蒸发,形成良性循环。
以甘肃定西、宁夏固原、陕西榆林等地的实践为例,当地通过推广“林+药”立体种植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例如,在退耕还林地块中栽植柠条、沙棘等灌木树种,并在其行间套种黄芪或甘草,既保证了林木成活率,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出。据测算,这种复合经营模式的年均亩产值可达2000元以上,远高于单纯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极大激发了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此外,中药材种植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从种苗培育、规范化种植到初加工、仓储物流,再到制药企业收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地方政府通过建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方式,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部分地区还依托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打造区域品牌,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当然,这一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技术支撑不足,部分农户缺乏科学种植知识,存在盲目引种、重茬连作等问题,影响药材品质和产量。其次是市场风险较大,中药材价格波动频繁,若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和产销对接机制,容易造成“丰产不丰收”。再者,生态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仍需谨慎把握,过度采挖可能破坏林下生态结构,反而违背退耕还林初衷。
为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一方面,应依托科研机构开展适生中药材品种筛选和技术集成,制定林下种植技术规程,推广绿色防控和有机栽培技术;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和市场预警机制,鼓励订单农业和保底收购,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同时,严格划定生态红线,禁止在核心生态保护区进行商业化采挖,确保生态安全底线不被突破。
长远来看,中药材种植与退耕还林的融合发展,不仅是应对生态危机的有效手段,更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它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具象化,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这一模式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总之,西北地区中药材种植与退耕还林的结合,是一项兼具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新实践。它不仅修复了受损的自然环境,也为当地群众开辟了可持续增收的新渠道。只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协同推进,就能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之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