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日益重视,中药材产业在华东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华东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等省份,气候温和湿润,土壤类型多样,具备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天然优势。在此背景下,将中药材种植与观光采摘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逐渐兴起,不仅拓展了传统农业的功能边界,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中药材种植本身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许多中药材如金银花、白芍、菊花、黄精、石斛等,在生长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观赏性。例如,春季盛开的金银花洁白如雪,夏季怒放的杭白菊金黄灿烂,秋季成熟的枸杞红艳似珠,这些植物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极具视觉吸引力。与此同时,中药材背后蕴含的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为观光采摘活动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游客在参与采摘的过程中,不仅能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还能学习中医药知识,体验“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
华东地区已有多个成功实践案例。例如,浙江磐安依托“江南药镇”品牌,打造集药材种植、加工、科研、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当地推出“采草药、识百草、制香囊”等互动项目,吸引大量城市家庭前来体验。安徽亳州作为全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近年来也在郊区发展起以白芍、牡丹皮为主的观光药园,每年春季举办“芍药花节”,结合汉服表演、中医义诊等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模式。江苏句容的茅山地区则利用道教医药文化资源,开发道地药材种植园,游客可亲手采摘灵芝、黄精,并参与传统炮制工艺的学习。
这种观光采摘模式的推广,不仅提升了中药材的附加值,也促进了农民增收。传统中药材销售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而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农户可以实现“一产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即第一产业种植为基础,延伸至第二产业加工(如制作药茶、药膳、香包),再连接第三产业服务(如导游讲解、餐饮住宿)。部分基地还推出会员制采摘、亲子研学营、中医药夏令营等定制化服务,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此外,政府政策的支持也为该模式提供了保障。多地将中药材观光纳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并给予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
当然,这一模式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专业人才的缺乏。既懂中药材种植又熟悉旅游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导致部分园区服务水平不高,体验项目单一。其次是生态保护问题。过度开发可能导致水土流失或药材品质下降,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控制游客承载量,推广有机种植技术。再次是品牌建设不足。目前多数项目仍停留在初级观光阶段,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和深度文化挖掘,难以形成长期吸引力。
未来,要进一步推动中药材种植与观光采摘的深度融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科技支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药材生长全过程可视化,提升游客的信任感和参与感;二是深化文化表达,通过设立中医药博物馆、开设名医讲堂、复原古法制药场景等方式,增强文化沉浸体验;三是推动区域联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打造跨市域的“华东中药材康养旅游线路”,形成规模效应;四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药旅产品,如药浴包、养生茶饮、文创纪念品等,延长产业链条。
总之,中药材种植在华东地区的观光采摘模式,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不仅让沉睡在田间地头的传统药材焕发新生,也让城市居民在快节奏生活中寻得一片宁静与健康。随着政策环境的优化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这一模式有望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在绿水青山间书写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篇章。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