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白茅根,作为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成员,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药理功效在临床实践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性寒、味甘,归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广泛应用于多种出血性疾病及热证的治疗中。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明确记载了白茅根的法定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及其适应证,为现代中医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了权威依据。
白茅根来源于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E.Hubb. ex Hubb.)的干燥根茎。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后入药。其药材呈长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质地较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白色,中柱淡黄色,中心有小孔,气微,味微甜。现代研究表明,白茅根含有芦竹素、白茅素、薏苡素、多糖类、黄酮类及多种微量元素,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其药理活性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白茅根以“凉血止血”为主要功效之一。所谓“凉血”,即指其能清除血分之热,适用于因热邪迫血妄行所致的各类出血症状。而“止血”则体现为其对出血部位的收敛与修复作用。与其他止血药不同的是,白茅根止血而不留瘀,因其性寒而不峻烈,既能清热,又不伤正气,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治疗因血热引起的鼻衄、咳血、吐血、尿血等多种出血症。
《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白茅根的功能与主治作出了明确规定:“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哕,湿热黄疸,水肿尿少。” 其中,“衄血”即鼻出血,“尿血”指小便带血,二者均被列为白茅根的法定适应证,充分体现了其在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鼻衄,俗称“流鼻血”,在中医辨证中多属肺胃热盛或肝火上炎,热邪上扰清窍,迫血妄行所致。白茅根入肺、胃二经,能清肺胃之热,导热下行,使血循常道,从而达到止血目的。临床常用白茅根配伍侧柏叶、生地黄、丹皮等清热凉血之品,组成如“十灰散”加减方,用于治疗急性鼻衄效果显著。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白茅根提取物可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减少血管通透性,从机制上支持其止血作用。
尿血则多因下焦湿热或阴虚火旺,热伤血络所致。白茅根不仅具有凉血止血之功,更兼有利尿通淋之效,能引导体内热邪从小便排出,实现“给邪以出路”的治疗理念。对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肾炎血尿等属湿热下注者,常以白茅根为主药,配合小蓟、藕节、蒲黄、木通等,组成如“小蓟饮子”类方剂,既能止血,又能清利湿热,标本兼顾。实验表明,白茅根煎剂可增加家兔尿量,促进尿素与氯化物的排泄,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有助于缓解水肿与尿路刺激症状。
值得一提的是,白茅根虽药性平和,但因其性寒,故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应慎用;阳虚失血者亦不宜单用,以免寒凉伤中。此外,现代临床应用中,白茅根多以煎汤内服为主,常用剂量为15~30克,鲜品可用至30~60克,疗效更佳。亦可捣汁服用,或外用于局部止血。
综上所述,白茅根作为一味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的中药材,凭借其“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双重功效,在《中国药典》的规范指导下,已成为治疗鼻衄、尿血等血热出血证的重要药物。其药理作用明确,临床应用广泛,且安全性较高,体现了中医药“辨证论治”与“整体调节”的独特优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白茅根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制剂开发将进一步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注入新的活力。在传承与创新并重的今天,白茅根这一古老药材,仍将在守护人类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