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寄生虫防治领域,传统中药材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化学杀虫剂抗药性问题的日益突出,寻找安全、有效且可持续的替代方案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重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简称“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室”)开展了一项关于中药材藜芦研末用于灭虱的现场试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头虱和体虱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藜芦,学名Veratrum nigrum L.,是百合科藜芦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尤以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常见。其根及根茎入药,味辛、苦,性寒,有小毒,传统中医多用于涌吐风痰、杀虫止痒。古代医籍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其“主蛊毒,逐皮肤邪气,恶疮,百节中大风”等功效,提示其具有较强的驱虫与外用杀虫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藜芦含有多种生物碱,如藜芦碱(veratrine)、介芬胺(jervine)等,这些成分对昆虫神经系统具有显著的抑制或麻痹作用,具备作为天然杀虫剂的潜力。
鉴于当前部分人群特别是儿童群体中头虱感染率有所回升,且市售化学灭虱产品存在刺激性强、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室于2022年启动了一项为期一年的现场干预试验。试验地点选在北方某寄宿制小学及周边农村社区,共纳入360名确诊头虱或体虱感染的志愿者,年龄范围为5至65岁。研究人员将干燥藜芦根茎粉碎过筛,制成80目细末,并配制成10%水悬浮液,辅以少量植物油增强附着性,避免粉末飞扬刺激呼吸道。
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分为三组:实验组使用藜芦末制剂涂抹患处(头皮或衣物接触部位),包裹保鲜膜闷敷30分钟后清水冲洗;阳性对照组使用含0.5%氯菊酯的市售洗剂;空白对照组仅用清水清洗。治疗后24小时、7天及14天进行随访,评估虱体清除率、卵(虮子)杀灭效果及局部皮肤反应。
结果显示,藜芦组在首次治疗后24小时成虫清除率达92.3%,虮子杀灭率为78.6%;7天后复查,总有效率(无活虱、无新孵化若虫)达86.7%,略低于氯菊酯组的9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注意的是,在连续使用两次(间隔7天)后,藜芦组的治愈率提升至93.5%,与化学组相当。更令人鼓舞的是,藜芦组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仅有3例出现短暂头皮瘙痒,未经处理自行缓解;而氯菊酯组中有8例出现头皮灼热感、红斑等轻度刺激症状。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藜芦末的残留性和环境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估。由于其主要成分为天然生物碱,易于降解,未发现对水源或土壤造成明显污染。同时,试验期间未观察到虱群对藜芦制剂产生抗性迹象,显示出良好的可持续应用前景。
此次现场试验的成功,不仅验证了传统中药在外用杀虫方面的科学价值,也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提供了一种低成本、易获取的替代方案。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或对化学药物过敏的人群中,藜芦研末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应急或辅助手段。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室相关负责人指出:“我们并非提倡盲目使用野生藜芦,而是强调在专业指导下,通过规范化加工和标准化配比,发挥中医药在寄生虫病防控中的独特优势。”
当然,研究团队也提醒公众注意藜芦具有一定毒性,内服可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严格外用,避免接触眼、口、鼻黏膜,孕妇及婴幼儿慎用。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制剂工艺,探索藜芦提取物微胶囊化技术,提高稳定性与靶向性,并扩大多中心临床验证,推动其纳入国家寄生虫病防控技术指南。
总之,这项由权威机构主导的现场试验,不仅是一次传统医药现代化应用的典范,也体现了中西医结合在解决现实公共卫生问题中的巨大潜力。在尊重科学、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正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方向。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