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常表现为沿神经节段分布的簇集性水疱,伴有显著的神经痛。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疼痛剧烈,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以抗病毒、镇痛和营养神经为主,但部分患者对西药存在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因此中医药外治法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江苏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开展了一项关于中药材丝瓜汁外搽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采用疼痛评分系统评估其疗效,取得了积极成果。
丝瓜,学名Luffa cylindrica,是葫芦科植物,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通络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其汁液富含皂苷、多糖、维生素C及多种氨基酸,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民间早有使用新鲜丝瓜汁外敷治疗皮肤疮疡、湿疹等病症的经验。江苏皮研所的研究团队基于传统经验,结合现代医学评价体系,设计了前瞻性对照研究,旨在科学验证丝瓜汁外用对带状疱疹患者疼痛缓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共纳入120例确诊为带状疱疹的患者,年龄在45至78岁之间,病程不超过7天,皮损位于胸背部或腰部,伴有中度以上疼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每日3次将新鲜榨取的丝瓜汁涂抹于患处,保持湿润;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口服阿昔洛韦联合外用炉甘石洗剂治疗。所有患者均不使用强效镇痛药物,必要时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作为救援用药。研究周期为14天,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程度变化,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量化评估,分别在治疗前、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记录评分。次要指标包括皮损愈合时间、结痂时间、瘙痒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治疗第3天即表现出明显的疼痛缓解趋势,VAS评分从治疗前的平均6.8分降至4.5分,而对照组同期下降至5.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7天,实验组VAS评分进一步降至2.3分,接近轻度疼痛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7分。第14天随访时,实验组有83.3%的患者疼痛基本消失(VAS≤2),而对照组为65.0%。此外,实验组皮损结痂时间平均为8.2天,较对照组的9.6天缩短1.4天,且瘙痒感减轻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组未报告任何局部刺激或过敏反应,安全性良好。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丝瓜汁的镇痛机制可能与其抗炎成分抑制局部前列腺素和细胞因子释放有关,同时其保湿特性有助于减少皮肤干燥引起的继发性疼痛。此外,丝瓜汁中的活性物质可能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表皮细胞再生,加速病灶修复。与常规抗病毒治疗相比,丝瓜汁虽不具备直接杀灭病毒的作用,但通过缓解症状、改善局部环境,间接提升了整体治疗效果。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传统中药外治法与现代疼痛评估体系相结合,采用客观量化的VAS评分进行动态监测,增强了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同时,研究严格控制了丝瓜汁的提取方法——选用成熟适中、无农药残留的鲜丝瓜,现榨现用,确保有效成分活性。研究团队还提醒,丝瓜汁治疗适用于早期带状疱疹患者,若病情严重或出现继发感染,仍需结合系统抗病毒治疗。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研究者也指出其局限性:样本量相对较小,观察周期较短,尚未对远期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进行追踪。此外,丝瓜汁的标准化制备工艺尚待完善,不同产地、季节的丝瓜成分可能存在差异,影响疗效稳定性。未来拟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并探索丝瓜汁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制剂开发,推动其向规范化、产品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江苏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的这项研究表明,中药材丝瓜汁外搽在缓解带状疱疹疼痛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安全无刺激,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合基层推广。这一研究不仅为带状疱疹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医药外治法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有益范例。在中西医结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有望为更多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