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健康产品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中药材在现代医学与保健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杨梅作为一种常见的水果,其果肉酸甜可口,深受大众喜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杨梅的核仁——这一常被丢弃的部分,正逐渐引起科研人员和中医药专家的关注。研究表明,杨梅核仁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且经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开展的系统毒理安全试验,初步验证了其作为功能性食品或辅助治疗成分的安全性。
杨梅核仁,中药学中称其为“杨梅仁”,性平味甘,归肺、大肠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具有润燥滑肠、促进排便的作用,适用于年老体弱、产后血虚或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杨梅核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植物蛋白、维生素E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油脂含量高达40%以上,主要成分为油酸和亚油酸,这些成分有助于润滑肠道、软化粪便,从而改善排便困难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民间早有使用杨梅核仁缓解便秘的习惯,但其安全性一直缺乏权威科学数据支持。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安全评价实验室于2021年启动了一项针对杨梅核仁提取物的系统毒理学研究。该研究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 15193系列标准)进行,涵盖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28天重复剂量毒性试验以及生殖发育毒性初步筛查等多个层级。
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小鼠单次灌胃给予高剂量(相当于人体推荐日摄入量的300倍以上)的杨梅核仁提取物后,未观察到明显中毒症状,最大耐受剂量(MTD)大于5.0 g/kg体重,属于实际无毒级别。遗传毒性三项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该提取物不具有致突变风险。在28天重复给药试验中,各剂量组动物体重增长正常,血液学指标、肝肾功能及相关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与受试物相关的异常改变,未观察到明显靶器官毒性。
此外,研究团队还对杨梅核仁中可能存在的氰苷类物质进行了专项检测。由于部分核果类种子含有苦杏仁苷等氰苷,在特定条件下可水解产生氢氰酸,存在潜在毒性风险。检测结果显示,杨梅核仁中氰苷含量极低(<0.5 mg/kg),远低于国家食品安全限值,且在常规加工处理(如炒制、烘烤)过程中可进一步降解,因此在合理食用前提下不会构成健康威胁。
基于上述毒理试验结果,中国疾控中心评估认为:在推荐用量范围内,杨梅核仁及其提取物作为润肠通便的功能性成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用于开发保健食品或作为中药配方中的辅助药材。这一结论为杨梅核仁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也为其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已有部分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杨梅核仁深加工技术研究,通过低温压榨、超微粉碎等方式提取有效成分,并开发出胶囊、颗粒冲剂等便于服用的产品形式。临床观察数据显示,连续服用杨梅仁粉7-14天后,约76%的轻度功能性便秘患者排便频率显著改善,且未报告明显不良反应。
当然,专家也提醒公众,尽管杨梅核仁安全性较高,但仍需注意个体差异和使用方法。建议每日摄入量控制在5-10克以内,脾胃虚寒或腹泻者应慎用。同时,不可自行大量碾碎生食,以防微生物污染或消化不适。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长期毒性试验和人群干预研究,以更全面评估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杨梅核仁作为一种被忽视的传统中药材资源,凭借其天然润肠功效和良好的毒理安全性,正在从“废弃物”转变为“宝物”。在中国疾控中心科学严谨的毒理评估支持下,其应用前景广阔,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变废为宝”的智慧,也为现代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这一小小的核仁将在促进公众肠道健康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