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白芝麻作为一种传统药食同源的植物种子,在中医药理论中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性平味甘,归肝、肾、大肠经,具有养血润燥、补益肝肾、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津亏、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肠燥便秘等症。近年来,随着现代营养学与公共卫生研究的深入,白芝麻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得到了更科学的验证,尤其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开展的脂肪酸成分分析中,揭示了其在调节脂质代谢、促进肠道健康方面的独特优势。
白芝麻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钙、铁及多酚类物质。其中,脂肪酸组成是其核心营养特征之一。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常见食物脂肪酸成分数据库》及相关研究报告,白芝麻中的脂肪含量约为50%左右,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总脂肪酸的80%以上。具体而言,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Omega-9)含量高达40%-50%,亚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6)占比约35%-45%,而对人体有益的α-亚麻酸(Omega-3)虽含量较低,但与其他植物性食物搭配摄入时,仍可发挥协同作用,有助于维持体内脂肪酸平衡。
从中医“养血润肠”的角度理解,白芝麻之所以能改善血虚与便秘,与其富含的脂类物质密切相关。中医认为“精血同源”,而“肾主藏精,其华在发”,白芝麻入肾经,能滋补肝肾之阴,从而达到乌须黑发、延缓衰老的效果。同时,其所含油脂具有润滑肠道的作用,可缓解因津液不足导致的肠燥便秘,尤其适用于老年人、产后妇女及久病体虚者。现代研究进一步证实,白芝麻中的天然油脂能在肠道内形成保护膜,减少水分流失,软化粪便,促进肠道蠕动,从而实现“润肠通便”的生理效应。
中国疾控中心的脂肪酸分析还发现,白芝麻中的植物固醇(如β-谷固醇)和木脂素类化合物(如芝麻素、芝麻林素)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这些成分不仅能清除自由基,减缓细胞氧化损伤,还能调节胆固醇代谢,抑制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从而有助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值得注意的是,芝麻素在肝脏中可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提升机体解毒能力,对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此外,白芝麻中的铁元素含量较高,每100克约含9-12毫克,且配合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铁的吸收与利用,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具有辅助调理作用。中医所言“养血”,不仅指增加血液量,更强调改善血液质量与循环功能,而白芝麻通过提供造血所需的营养基础,间接实现了这一目标。
在日常食用方面,建议将白芝麻炒熟后研磨成粉或加入粥、汤、面食中,以提高其消化吸收率。生芝麻因外层含有草酸钙结晶,可能影响矿物质吸收,且口感较涩,故不推荐直接大量食用。市售的黑芝麻也具类似功效,但研究表明,白芝麻在脂肪酸总量和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上略高于黑芝麻,尤其在亚油酸和维生素E方面更具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白芝麻营养价值高,但因其热量较高,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15-30克为宜,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能量过剩或腹泻。对于患有腹泻、脾虚湿盛者,应慎用或配伍健脾祛湿药物使用。此外,极少数人群可能存在芝麻过敏,需注意观察身体反应。
综上所述,白芝麻作为一味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其“养血润肠”的功效不仅得到传统医学的认可,也在现代营养科学特别是中国疾控中心的脂肪酸分析中获得了有力支持。它所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物质和矿物质,共同构成了其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肠道功能、维护心血管健康的多重机制。在慢性病高发的当代社会,合理利用白芝麻这一天然食材,既是对中医药智慧的传承,也是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未来,随着更多循证医学研究的开展,白芝麻在功能性食品与慢性病干预领域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