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患病率的持续攀升,公众对健康饮食的关注日益增强。控糖、减糖已成为现代人饮食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天然代糖因其安全、低热量、不影响血糖等优势,逐渐成为食品工业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其中,源自中药材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的甜叶菊苷(Steviol Glycosides),作为一种高倍天然甜味剂,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饮料、乳制品、烘焙食品等领域,并因其对血糖影响极小而备受推崇。
甜叶菊原产于南美洲,其叶片中含有多种甜味成分,主要包括甜菊苷、瑞鲍迪苷A、瑞鲍迪苷D等,统称为甜叶菊苷。这类物质的甜度可达蔗糖的200至300倍,但几乎不提供热量,且不会被人体代谢为葡萄糖,因此不会引起血糖波动。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摄入甜叶菊苷后,受试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均无显著变化,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及血糖控制需求人群使用。
在我国,甜叶菊的应用历史悠久,民间早有将其作为草药用于清热、降火的传统。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与营养科学的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对甜叶菊苷的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估,并将其正式纳入食品添加剂管理范畴。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17年第8号)及相关后续修订文件,甜叶菊苷被批准为可在各类食品中按需适量使用的天然甜味剂,适用范围涵盖饮料、糖果、焙烤食品、乳制品、调味品等多个类别。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卫健委在审批过程中严格参考了国际权威机构的评估结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早在2008年即确认甜叶菊苷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每公斤体重4毫克(以甜菊醇当量计),并认定其在规定用量下对人体安全。我国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居民膳食结构,制定了符合国情的使用标准,确保公众在享受甜味的同时,不会因过量摄入而产生健康风险。
此外,甜叶菊苷不仅具备良好的甜味特性,还展现出一定的药理活性。多项研究表明,甜叶菊苷具有抗氧化、抗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潜在益处。虽然这些作用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尚未作为治疗用途推广,但其“功能性”特征为其在功能性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产业角度看,甜叶菊苷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中药材资源的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甜叶菊种植已在云南、广西、山东等地形成规模化产业,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同时,国内多家企业已掌握高效提取与纯化技术,能够生产高纯度(如95%以上)的瑞鲍迪苷A等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这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天然甜味剂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当然,尽管甜叶菊苷安全性较高,仍需理性看待其使用。国家卫健委明确要求,含甜叶菊苷的食品应在标签上如实标注成分名称,避免误导消费者。同时,建议消费者尤其是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在选择代糖产品时注意查看配料表,遵循“适量摄入”的原则,避免长期单一依赖某一代糖产品。
未来,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深入推进,减盐、减油、减糖将成为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甜叶菊苷作为天然、安全、低升糖指数的甜味解决方案,将在推动全民健康饮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相关部门也应继续加强对其长期食用安全性的监测,完善标准体系,鼓励科技创新,推动中药材资源向大健康产业延伸。
总之,甜叶菊苷的合法化与规范化使用,是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传统中药材现代转化的成功范例。它不仅为控糖人群提供了更健康的饮食选择,也为中医药走向日常生活、服务大众健康开辟了新路径。在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与公众认知共同提升的背景下,甜叶菊苷有望在未来的健康食品市场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