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血苋(Iresine herbstii)作为一种传统止血药物,在民间医学中已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性味甘、微苦,归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外伤出血、鼻衄、咯血等症。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血苋的止血机制及其在创伤医学中的应用潜力逐渐受到关注。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国内中医药研究的权威机构,依托现代药理学与动物模型技术,建立了标准化的外伤出血模型,系统评价了血苋的止血效果,为该药材的临床转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外伤出血模型的构建过程中,研究人员通常采用大鼠或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机械损伤方式模拟人体皮肤及软组织创伤。具体操作包括耳缘静脉切开、尾部截断或肝脏穿刺等方法,以诱导可控性出血。出血量的测定采用称重法或比色法进行量化,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重复性与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将血苋提取物(如醇提物或水提物)局部外敷或灌胃给药,观察其对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及总失血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血苋提取物能够显著缩短实验动物的出血时间与凝血时间。例如,在尾部截断模型中,给予血苋醇提物的实验组动物平均止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约35%–45%,且出血总量减少近40%。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发现,用药部位血管收缩明显,血小板聚集增强,局部形成稳定的血栓结构,提示血苋可能通过促进初级止血过程发挥疗效。
从药理机制来看,血苋的止血作用与其所含的多种活性成分密切相关。现代化学分析表明,血苋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山奈酚)、三萜类物质及多酚类成分。其中,黄酮类物质被证实具有增强毛细血管韧性、抑制纤溶酶活性以及促进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此外,血苋中的鞣质成分可通过蛋白沉淀效应,在创面形成保护膜,物理性阻断出血点,从而实现快速止血。这些多重机制协同作用,构成了血苋高效止血的生物学基础。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团队还进一步探讨了血苋对凝血因子的影响。通过体外凝血功能检测(如PT、APTT、TT等指标),发现血苋提取物能显著缩短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提示其可能通过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增强机体凝血能力。同时,该提取物未表现出明显的促血栓风险,在安全剂量范围内未引起血液高凝状态或重要器官栓塞,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血苋在复方制剂中的应用也展现出广阔前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员将其与三七、白及、云南白药等经典止血药材配伍,发现协同效应显著。例如,血苋—三七组合在动物模型中止血效率提升达60%以上,且伤口愈合速度加快,炎症反应减轻。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中药“相须相使”的配伍原则,也为开发新型中药止血产品提供了思路。
目前,基于血苋的外用止血喷雾剂、止血粉及敷料已进入临床前研发阶段。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多中心预试验,初步数据显示其在手术切口渗血、战创伤急救及慢性溃疡出血等场景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尤其在野外救援和基层医疗条件下,血苋制剂因其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使用便捷而具备推广潜力。
当然,血苋的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其有效成分的标准化提取工艺尚需优化,不同产地药材的质量差异较大;长期使用的毒理学数据仍不充分;作用靶点的分子机制有待深入解析。未来研究应结合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及网络药理学手段,系统揭示血苋止血的信号通路与关键靶标,推动其从经验用药向精准医学转化。
综上所述,血苋作为一味具有明确止血功效的传统中药材,借助中国中医科学院建立的外伤出血模型,其药效得到了科学验证与机制阐释。这不仅丰富了中医药止血理论的现代内涵,也为开发安全、高效的天然止血药物开辟了新路径。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血苋有望成为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的重要桥梁,在急症救治与创伤管理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