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寻找安全、有效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的天然抗菌物质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传统中药材因其悠久的应用历史和广泛的生物活性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其中,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作为一种常见野菜和药用植物,在民间被广泛用于清热解毒、消炎止痢等治疗。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开展的一项实验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马齿苋多糖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潜在机制,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马齿苋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有机酸以及多糖类物质。其中,多糖作为一类具有显著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的大分子化合物,近年来在抗病毒、抗肿瘤及抗菌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团队从新鲜马齿苋中提取纯化出高纯度多糖组分,并通过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认其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具有典型的杂多糖特征。
在抗菌实验部分,研究人员选取了多种常见致病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结果显示,马齿苋多糖对上述细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表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2.5 mg/mL,对大肠杆菌为5.0 mg/mL,显示出较强的广谱抗菌潜力。
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马齿苋多糖并非通过直接杀灭细菌起效,而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从而抑制其生长繁殖。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经多糖处理后的细菌表面出现明显皱缩、破裂甚至塌陷现象,证实了其对细胞壁/膜结构的破坏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该多糖能显著降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这对于应对慢性感染和耐药菌株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生物膜是许多细菌逃避宿主免疫和抗生素攻击的关键屏障。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实验特别关注了马齿苋多糖对耐药菌株的作用。研究团队测试了其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尽管这些菌株对多种临床常用抗生素高度耐药,但对马齿苋多糖仍保持敏感。这提示该多糖可能通过不同于传统抗生素的作用途径发挥抗菌效应,因而不易诱导耐药性的产生。
安全性评估也是此次研究的重点之一。细胞毒性实验显示,在有效抗菌浓度范围内,马齿苋多糖对人正常肝细胞(LO2)和肾细胞(HEK293)无明显毒性,溶血试验也证明其对红细胞无破坏作用,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应用安全性。这一特性为其未来开发为新型天然抗菌剂奠定了基础。
中国疾控中心的这项研究不仅验证了马齿苋传统药用价值的科学内涵,也为中药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当前,全球正面临“后抗生素时代”的严峻挑战,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迫在眉睫。而像马齿苋多糖这样来源于天然植物、作用机制独特、安全性高的活性成分,有望成为替代或辅助抗生素的理想候选者。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开展动物模型感染实验,进一步验证其体内抗菌效果,并探索其与其他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同时,也将推进多糖的结构优化与制剂研发,以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可以预见,随着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深度融合,更多如马齿苋般的“草根良药”将走出田野,走向临床,为人类健康贡献东方智慧。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是对中医药宝库的一次科学挖掘,也体现了我国在公共卫生与天然药物研究领域的持续进步。在全球共同应对微生物耐药问题的今天,来自中国本土的科研突破,正为世界提供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