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持续攀升,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传统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中药材菜蓟(又称朝鲜蓟、洋蓟)因其潜在的降糖作用逐渐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国内中医药研究的权威机构,近年来围绕菜蓟开展了系统的药理研究,并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上取得了具有临床转化价值的重要成果。
菜蓟,学名为Cynara scolymus L.,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其可食用部分为花蕾,但在中医药理论中,其提取物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调节代谢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菜蓟富含多酚类物质,尤其是绿原酸、木犀草素和菊苣酸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在抗氧化、抗炎及调节糖脂代谢方面表现出显著作用。特别是绿原酸,已被证实能够抑制肠道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与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团队以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估了菜蓟提取物的降糖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实验采用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模拟人类2型糖尿病的病理特征,包括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损伤及慢性炎症状态。研究人员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阳性药物组(二甲双胍)和不同剂量的菜蓟提取物干预组,连续给药4周后,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指标及胰腺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显示,接受中、高剂量菜蓟提取物的小鼠空腹血糖显著下降,糖耐量明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血糖降幅达35%,接近二甲双胍组的效果。同时,菜蓟干预组小鼠的血清胰岛素水平趋于正常,HOMA-IR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提示其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此外,血脂谱也得到优化,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显示出对代谢综合征的综合调节能力。
在机制层面,研究发现菜蓟提取物可通过多条通路发挥降糖作用。首先,其活性成分能激活AMPK信号通路,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转位,增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其次,菜蓟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抑制糖异生关键酶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的表达,从而减少肝糖输出。此外,研究还观察到菜蓟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的作用,减少STZ引起的胰岛结构破坏,提升胰岛素分泌功能。这可能与其强大的抗氧化能力有关——菜蓟提取物显著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有效缓解了氧化应激对胰腺组织的损伤。
更值得注意的是,菜蓟在实验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小鼠体重稳定,肝肾功能指标正常,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这一特点使其在长期干预慢性代谢性疾病方面具备独特优势。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这项研究不仅验证了菜蓟的降糖潜力,也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建立规范的糖尿病动物模型,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团队揭示了菜蓟多靶点、多通路的调控网络,体现了中医药“整体调节”的理念与现代精准医学的融合。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开展更大样本的临床前研究,并推动菜蓟提取物制剂的标准化与产业化,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种源自天然、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选择。
综上所述,菜蓟作为一种兼具营养与药用价值的植物,在糖尿病防治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系统研究支持下,其从传统食材走向功能性药物的道路正在逐步清晰。随着更多高质量证据的积累,菜蓟有望成为中医药在代谢性疾病干预中的代表性成果之一,为全球糖尿病防控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