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传统中医药体系中,许多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位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类疾病。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药研究的深度融合,一些原本未被广泛关注的中药材逐渐进入科研视野。其中,草莓(Fragaria ananassa)的根部作为一种民间草药,在部分地区被用于止血、消炎和清热解毒。尽管其临床应用尚未纳入主流中医典籍,但中国中医科学院近年来开展的一项关于“草莓根提取物在出血模型中的止血作用”的研究,为这一传统用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牵头,联合多家中医药高校及实验动物中心共同完成。研究团队以《本草纲目》《中华本草》等经典文献为参考,结合民间用药经验,选取成熟草莓植株的干燥根部作为研究材料,经过清洗、干燥、粉碎、乙醇回流提取等步骤,获得草莓根总提取物,并进一步分离出多酚类、黄酮类及鞣质等活性成分。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凝血实验、小鼠尾静脉出血模型、大鼠肝损伤出血模型等多种实验手段,系统评估了草莓根提取物的止血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草莓根提取物能够显著缩短血浆凝固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表明其具有促进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潜力。同时,提取物还能增强血小板的聚集能力,提示其止血作用可能与激活血小板功能密切相关。此外,体外血管收缩实验显示,草莓根提取物对离体大鼠主动脉环具有一定的收缩效应,这可能有助于在出血初期减少局部血流量,从而辅助止血。
为进一步验证其体内效果,研究团队建立了多种动物出血模型。在小鼠尾尖截断模型中,给予草莓根提取物后,出血时间平均缩短约40%,出血量减少近50%。而在大鼠肝脏穿刺出血模型中,实验组动物的出血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后24小时内的再出血率显著降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使用草莓根提取物的动物在损伤部位形成了更为致密的血凝块,周围炎症反应也较轻,说明其不仅具有止血功能,还可能具备一定的抗炎和组织修复潜力。
从药理机制上看,研究人员认为草莓根的止血作用主要归因于其所含的高浓度多酚类物质,尤其是鞣花酸、没食子酸和槲皮素等成分。这些化合物已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促进血管收缩的作用。特别是鞣质类物质,能够在蛋白质表面形成沉淀膜,封闭破损血管末端,从而实现物理性止血。此外,黄酮类成分可通过上调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调节局部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动性,防止血栓过度形成的同时促进有效止血。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并未发现草莓根提取物在推荐剂量下对实验动物产生明显的肝肾毒性或血液系统异常,初步证明其安全性较高。然而,研究人员也强调,草莓根作为非传统药用部位,其化学成分复杂,不同产地、采收季节和加工方式可能导致活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因此在推广应用前仍需进行大规模质量控制研究和标准化制定。
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已将草莓根列为“潜在中药新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并计划开展多中心临床观察,探索其在外伤止血、妇科崩漏及消化道出血等病症中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研究团队正尝试通过现代制剂技术,将其开发为喷雾剂、止血粉或敷贴等形式,以便更便捷地应用于临床急救和家庭护理场景。
综上所述,草莓根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的植物资源,其止血功效在现代科学实验中得到了初步验证。这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导的研究,不仅为传统民间用药提供了现代科学支撑,也为中药资源的拓展和创新药物研发开辟了新的路径。未来,随着更多基础研究和临床数据的积累,草莓根有望从田间地头走向药房柜台,成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亮点。当然,科学的态度要求我们在推广之前保持审慎,确保其疗效确切、安全可控,真正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中医药发展愿景。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