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百科
当前位置: 主页 > 行业资讯 > 中药材百科
中药材人工沉香抑菌,中国疾控中心实验
2025-11-06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抗菌替代品成为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中药材的人工沉香因其独特的芳香成分和潜在的生物活性,逐渐进入科研人员的视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近期开展了一项关于人工沉香抑菌作用的系统性实验研究,旨在评估其在抑制多种常见致病菌方面的潜力,为中医药现代化和抗菌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人工沉香,又称“结香”,是通过人为干预使白木香树(Aquilaria sinensis)产生树脂沉积而形成的芳香性药材。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心腹胀痛、呕吐呃逆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然而,关于其抗菌活性的研究尚不充分,尤其是人工培育沉香与野生沉香在药效上的差异仍存在争议。为此,中国疾控中心组织了多学科团队,采用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方法,对人工沉香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体外抑菌实验。

实验选取了来自海南、广东等地规模化种植基地的人工沉香样本,经过粉碎、乙醇回流提取、浓缩干燥等工艺制备成浸膏,并进一步分离出主要活性组分,包括沉香呋喃、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种倍半萜类物质。研究人员采用琼脂稀释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试这些提取物对10种常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以及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等。

实验结果显示,人工沉香乙醇提取物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32–64 μg/mL,对MRSA的MIC为64–128 μg/mL,表明其在应对耐药菌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值得注意的是,沉香中的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显示出更强的抗菌活性,部分单体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可低至16 μg/mL,且未发现明显的细胞毒性,提示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窗口。

此外,研究还发现人工沉香提取物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在联合使用常规抗生素时表现出协同效应。例如,在亚抑制浓度下,沉香提取物与庆大霉素联用可显著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抗生素的渗透性和杀菌效率。这一发现为开发新型抗菌增效剂提供了思路,特别是在应对多重耐药菌引发的医院感染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在机制研究方面,中国疾控中心团队利用扫描电镜和荧光染色技术观察到,沉香提取物可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导致胞内内容物外泄,同时干扰细菌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系统,抑制毒力因子的表达。分子生物学分析进一步显示,关键基因如agr系统相关调控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表达下调,证实了其可能通过干扰细菌通讯途径实现抑菌效果。

尽管实验结果令人鼓舞,研究团队也指出当前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首先,所有实验均在体外进行,尚未开展动物模型或临床试验验证其体内疗效;其次,人工沉香的化学成分受种植环境、结香技术、采收时间等因素影响较大,批次间稳定性需进一步优化;此外,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代谢途径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仍需深入评估。

总体而言,中国疾控中心的这项研究为中药材人工沉香的现代药理价值提供了有力证据,尤其是在抗菌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随着合成生物学和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通过标准化种植和可控诱导技术提升人工沉香的质量一致性,推动其从传统香料向功能性医药原料转型。同时,该研究也为中医药“古为今用”提供了典范,展示了传统药材在应对现代公共卫生挑战中的独特优势。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开展更大规模的药效筛选和机制解析工作,并探索将人工沉香活性成分应用于皮肤消毒制剂、呼吸道感染辅助治疗及医疗器械涂层等实际场景。在全球抗菌药物研发陷入瓶颈的今天,源自自然的中药资源或许正蕴藏着破解耐药难题的关键钥匙。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