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材五倍子,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自古以来在中医临床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性味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具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等多重功效。其中,“敛肺” 是五倍子最为突出的药理作用之一,尤其在治疗久咳、虚咳方面表现出显著疗效,因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国家药典》)正式收录并明确列为适用于“久咳”的代表性药材。
五倍子并非植物果实,而是由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等叶片受五倍子蚜虫寄生后形成的虫瘿。这种特殊的形成机制赋予了五倍子极高的鞣质含量,通常可达50%以上,主要成分为没食子酸、鞣酸及其衍生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具有强烈的收敛作用,能够减少组织渗出、抑制腺体分泌,并对呼吸道黏膜起到保护和修复作用,这正是其“敛肺”功效的科学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司呼吸”,若肺气虚弱或久病伤肺,则易出现咳嗽不止、咳声低微、痰少或无痰等症状,即所谓“久咳”。此类咳嗽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恢复期等疾病过程中。针对这类病症,单纯使用宣肺止咳之品往往难以奏效,反而可能耗伤正气。此时,采用具有收敛固摄作用的药物如五倍子,恰能填补治疗空白。
《国家药典》2020年版明确指出:五倍子功能“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主治“肺虚久咳,肺热咳嗽,久泻久痢,自汗盗汗,崩漏便血,外治创伤出血”。其中,“肺虚久咳”为其核心适应证之一。药典推荐用量为3~6克,多入丸散剂使用,亦可煎汤内服,但因其收敛性强,不宜用于表邪未清或实热壅盛之咳喘,以免闭门留寇。
临床上,五倍子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例如,在治疗肺肾两虚所致的久咳不愈时,常与五味子、罂粟壳、乌梅等同用,组成如“九仙散”等经典方剂。这些药物协同作用,既能敛肺止咳,又能补益肺肾,标本兼治。现代研究也证实,五倍子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实验动物因刺激引发的咳嗽频率,延长咳嗽潜伏期,且对气道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五倍子虽以“敛肺”著称,但其应用需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若患者咳嗽初期伴有发热、痰黄稠、咽喉肿痛等外感风热或肺热炽盛表现,此时使用五倍子则属禁忌。因其收敛之性可能阻碍邪气外排,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因此,临床使用必须严格把握适应证,确保“有是证,用是药”。
此外,五倍子在外用方面亦有广泛应用。其高鞣质成分可使蛋白质凝固,形成保护膜,从而达到止血、消炎、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对于口腔溃疡、皮肤湿疹、外伤出血等症,研末外敷常能取得良好效果。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其强大的收敛能力。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五倍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机制不断被揭示。除传统的收敛止咳作用外,研究还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没食子酸成分已被证实对流感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这为五倍子在呼吸道病毒感染后的咳嗽康复阶段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然而,尽管五倍子疗效确切,仍需注意其潜在不良反应。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导致便秘、胃部不适,甚至肝肾功能负担加重。孕妇及脾胃虚弱者应慎用。同时,由于五倍子含有较多鞣质,可能影响铁、钙等矿物质的吸收,故贫血患者应避免长期服用。
综上所述,五倍子作为一味重要的收敛类中药,凭借其显著的“敛肺”功效,在治疗肺虚久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国家药典》将其列为久咳的法定用药,既是对传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其临床价值的权威认可。未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推进,五倍子的作用机制将更加清晰,其在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也将更为广阔。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须遵循中医辨证原则,合理配伍,规范用量,方能真正发挥其“良药”之效,造福广大患者。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