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天然植物来源的抗菌物质逐渐成为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中药材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抗炎、抗菌、抗氧化等方面的潜力不断被现代科学所验证。其中,五倍子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因其富含鞣质等活性成分,在民间长期用于治疗腹泻、疮疡、出血等症状。近年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开展了一项关于五倍子抑菌作用的系统性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潜在的抗菌机制与应用前景。
五倍子,又名百药煎、文蛤,是由漆树科植物盐肤木等叶片受蚜虫刺激后形成的虫瘿。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鞣质(单宁酸),含量可达50%以上,此外还含有没食子酸、脂肪酸、树脂及多种微量元素。传统中医认为五倍子具有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鞣质类物质具有较强的蛋白质凝固能力,能够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抑制酶活性,从而发挥广谱抗菌作用。
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团队选取了临床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大肠杆菌(E. col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通过体外抑菌实验评估五倍子提取物的抗菌效果。实验采用水提法和乙醇提取法分别制备五倍子粗提物,并利用琼脂扩散法(纸片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
实验结果显示,五倍子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18.6 mm和16.3 mm,其MIC值分别为125 μg/mL和250 μg/mL。相比之下,水提物的抑菌效果较弱,表明五倍子中的活性成分更易溶于有机溶剂。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测试中,五倍子提取物仍能有效抑制其生长,显示出对抗耐药菌的潜力。
为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团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经五倍子处理后的细菌形态变化。结果显示,处理组细菌细胞表面出现明显皱缩、破裂和内容物外泄现象,提示五倍子提取物可能通过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菌死亡。此外,生化分析表明,五倍子中的没食子酸和鞣酸可与细菌表面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干扰其代谢过程,抑制生物膜的形成,从而增强抗菌效果。
除了对常见致病菌的作用外,该研究还发现五倍子提取物对真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菌——也具有一定抑制能力。在MIC为500 μg/mL时即可显著抑制其生长,这为其在口腔真菌感染、阴道炎等真菌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安全性评价是药物开发的重要环节。中国疾控中心同步开展了急性毒性实验和细胞毒性检测。小鼠口服五倍子提取物后,在剂量高达2000 mg/kg体重时未见明显中毒反应,LD50值远高于常规用药剂量,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安全阈值。体外细胞实验中,使用人正常肝细胞(LO2)和肾细胞(HEK293)进行MTT检测,结果显示在抗菌有效浓度范围内,细胞存活率保持在90%以上,说明其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中国疾控中心建议将五倍子作为天然抗菌剂开发的重点对象,尤其适用于皮肤外用制剂、口腔护理产品以及肠道感染辅助治疗等领域。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将其应用于漱口水、痔疮膏、湿疹喷雾等日化和医疗产品中,初步市场反馈良好。
当然,研究也指出当前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五倍子提取物稳定性较差,易氧化变色;其高浓度鞣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限制了口服制剂的应用。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提取工艺,探索纳米包裹、缓释技术等新型递送系统,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
总体而言,中国疾控中心的这项实验不仅验证了五倍子的传统药用价值,也为中药现代化和天然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全球应对抗生素耐药危机的背景下,五倍子这类传统药材的深入挖掘,或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公共卫生事业贡献独特的“中医智慧”。随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的推进,五倍子有望从一味古老中药,蜕变为现代医学体系中的重要抗菌资源。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