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青常绿阔叶林套种是一种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复合型林业经营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南方丘陵山地地区得到广泛推广。这种模式以四季青(通常指冬青属或具有常年绿叶特征的阔叶树种)为上层乔木,搭配适宜的下层植物进行立体种植,不仅提升了林地的生物多样性,还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产出。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的典型植被类型,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和固碳释氧功能。而“四季青”作为其中的优势树种,因其叶片终年翠绿、生长周期长、抗逆性强等特点,成为营造稳定森林群落的理想选择。通过科学规划,在其林下空间进行合理套种,可以实现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利用。
套种的核心在于“共生共荣”。在四季青林冠尚未完全闭合的幼林阶段,林下光照充足,适合种植耐阴或喜半阴的经济作物,如中药材(黄精、三七、重楼)、食用菌(香菇、木耳)、茶叶或香料植物(如香茅草)。这些植物不仅能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还能通过根系活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例如,黄精等中药材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而四季青林下的遮荫环境恰好为其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同时,中药材的种植周期较长,与树木生长节奏相匹配,避免了短期耕作带来的土壤扰动。
进入成林期后,随着林冠郁闭度提高,光照减弱,此时可调整套种结构,转向更耐阴的品种,如兰科植物、蕨类或观赏性地被植物。这类植物不仅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还能增强林区的景观美学效果,为发展林下旅游、生态教育提供基础。此外,部分耐阴植物还具备药用或食用价值,如石斛、金线莲等,进一步拓宽了林农的收入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套种并非简单的“叠加种植”,而是需要遵循生态学原理进行系统设计。首先,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类型和水资源状况选择适宜的套种组合。例如,在降水充沛、湿度高的地区,可优先发展食用菌栽培;而在坡度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则应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其次,要控制种植密度,避免因过度密集导致通风不良、病虫害滋生。合理的间距不仅能保障各物种的正常生长,也有利于后期的田间管理。
在管理方式上,四季青常绿阔叶林套种强调“近自然经营”。即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模拟自然森林的演替过程,促进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采用落叶归还、枯枝粉碎还林等方式,实现养分循环;鼓励使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保护林下昆虫和微生物群落。这种低干扰、可持续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降低长期维护成本。
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套种显著提升了单位面积林地的综合产出。传统单一造林往往需等待多年才能获得收益,而通过林下经济作物的引入,可在树木成长期间持续产生现金流,缓解林农的资金压力。以浙江某山区为例,当地推行“四季青+黄精”套种模式后,五年内林下药材收入已超过同期木材预期价值的60%,且随着药材品质提升,市场价格逐年上涨,形成了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在生态保护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相比传统的纯林种植,套种系统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结构复杂性,能够吸引更多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栖息,增强了生态网络的稳定性。同时,多层次植被覆盖有效减少了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降低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这种兼具碳汇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森林经营模式,正日益受到政策层面的重视。
当然,推广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指导不足、市场信息不对称、初期投入较高等问题,制约了部分农户的参与积极性。为此,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强技术培训与示范园区建设,提供种苗支持、产销对接等配套服务,帮助林农掌握科学种植方法,规避经营风险。
总体而言,四季青常绿阔叶林套种是一种融合生态智慧与现代林业理念的创新实践。它不仅拓展了林业发展的空间维度,也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目标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和政策体系的完善,这一模式有望在全国更多适宜区域推广应用,为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