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又称白木耳,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滋补功效而备受青睐。在人工栽培过程中,段木接种是银耳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到出耳率、产量和品质。科学合理的接种与管理技术,是实现银耳高产稳产的基础。因此,掌握银耳段木接种及后续管理的技术要点,对于提升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银耳段木接种通常采用阔叶树种作为培养基质,如青冈栎、麻栎、栓皮栎等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树种最为适宜。树木砍伐时间一般选择在秋末冬初,此时树木养分积累充足,水分适中,有利于菌丝生长。砍伐后应尽快进行截段处理,段木长度控制在1米左右,直径以8—12厘米为宜。截段后需堆放在通风阴凉处晾晒,避免阳光直射,防止开裂或霉变,晾晒时间一般为10—15天,使段木含水量降至40%—50%。
接种前必须对段木进行严格筛选,剔除虫蛀、腐朽或含树脂过多的木材。接种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一般在春季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进行,过早易受低温影响,过晚则可能遭遇高温高湿引发杂菌污染。接种方法多采用打孔接种法:使用专用打孔器在段木表面呈“品”字形排列打孔,孔深约1.5厘米,孔径略小于菌种瓶口,每根段木打孔16—20个。接种时将预先培养好的银耳菌种(通常为银耳纯菌种与香灰菌混合种)迅速填入孔内,压实后用消毒过的树皮盖封口,确保密封严密,防止杂菌侵入。
接种完成后,段木需进入发菌管理阶段。此阶段的核心是创造适宜菌丝生长的环境条件。应将接种后的段木集中堆放于通风良好、遮阴避雨的发菌棚内,采用“井”字形或“覆瓦式”堆叠,层间用小木条隔开,保证空气流通。堆放高度一般不超过1.5米,防止底层段木受压过重导致透气不良。发菌期间温度应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避免过湿引发霉菌滋生。每隔7—10天翻堆一次,使各段木受温受湿均匀,并检查是否有杂菌污染,发现污染严重的应及时剔除。
发菌期一般持续45—60天,期间要定期观察菌丝生长情况。正常情况下,接种点周围会逐渐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并逐步向四周蔓延。当菌丝基本覆盖整个段木内部,且段木重量略有减轻、敲击有清脆声时,表明发菌成熟,可转入排场出耳管理阶段。
排场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空气流通且早晚有散射光的林下或搭设遮阳网的场地。将发好菌的段木横卧排放,间距10—15厘米,底部垫上石块或木条以防直接接触潮湿地面。排场后需加强水分管理,采用喷雾方式增加空气湿度,保持相对湿度在85%—95%。每天喷水2—3次,以段木表面湿润但无积水为度。同时注意通风换气,防止二氧化碳积聚抑制耳芽形成。
耳芽通常在排场后10—15天陆续出现,初期为淡黄色小突起,随后逐渐膨大成耳片。此阶段应避免强光直射,光照以弱散射光为宜,促进耳片洁白肥厚。若发现耳芽生长缓慢或畸形,可能是湿度不足或通风不良所致,应及时调整管理措施。采收应在耳片充分展开、边缘稍内卷时进行,用锋利刀具从基部整朵割下,避免损伤段木上的菌丝,以便后续再生耳。
采收后应清理残留耳基,停水养菌7—10天,再恢复喷水促耳,一般可采收2—3茬。整个周期结束后,段木可集中堆放越冬,来年春季视菌势决定是否继续出耳或淘汰更新。
综上所述,银耳段木接种管理是一项系统性、技术性强的工作,涉及选材、接种、发菌、排场、出耳等多个环节。只有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精细调控环境因子,才能有效提高银耳的成活率和商品价值,实现生态化、可持续的高效栽培。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优化,段木栽培银耳仍将在特色食用菌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