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推广
当前位置: 主页 > 业务版图 > 种植技术推广
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
2025-11-07

平菇作为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栽培成本低而广受消费者和种植户的青睐。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平菇的栽培技术也在持续优化。其中,发酵料栽培技术因其操作简便、产量稳定、抗杂能力强,逐渐成为平菇生产中的主流方式之一。该技术通过科学配比培养料并进行充分发酵,为平菇菌丝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高产高效。

发酵料栽培的核心在于培养料的制备与处理。常用的原料包括棉籽壳、玉米芯、稻草、麦秸、木屑等农业废弃物,这些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一般推荐以棉籽壳为主料,辅以适量玉米芯或稻草,再加入10%~20%的麸皮或米糠作为氮源补充,同时添加1%~2%的石灰粉调节pH值至7.5~8.0,以抑制杂菌生长并促进发酵过程。所有原料需提前粉碎、过筛,确保颗粒大小适中,有利于水分渗透和微生物活动。

培养料配制完成后,进入关键的发酵阶段。发酵分为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两种方式,目前生产上多采用一次发酵法,操作相对简单且适合中小规模种植户。将混合好的培养料加水拌匀,含水量控制在60%~65%,即手握成团、指缝微渗水但不滴落为宜。然后将料堆成宽1.2~1.5米、高1米左右的梯形堆,底部留通风道,表面用草帘或薄膜覆盖以保温保湿。发酵过程中需定期翻堆,一般每隔2~3天翻一次,共翻3~4次。翻堆的目的是调节温度、湿度,促进氧气供应,使发酵均匀,并有效杀灭料中潜藏的杂菌孢子和害虫卵。

在发酵过程中,料温会经历升温、高温和降温三个阶段。初期微生物活跃,温度迅速上升,通常在第2~3天可达60℃以上,持续48小时以上可有效灭菌。当料堆颜色变为深褐色,质地疏松,散发出类似酱香或酒糟的气味,且无酸败、氨味时,说明发酵基本完成。此时培养料已富含腐殖质和有益微生物,适合平菇菌丝定植生长。

发酵完成后,将料冷却至30℃以下即可进行播种。选用优质、活力强的平菇菌种,采用层播或混播方式接种。一般每百公斤干料接种量为5%~10%,分两到三层均匀撒入料中,边播边压实,装袋时注意袋壁紧贴培养料,避免留有空隙导致杂菌滋生。常用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作为栽培容器,规格以22厘米×45厘米较为适宜,装料后两端用绳扎紧或套环封口,预留微孔透气。

接种后的菌袋置于清洁、通风、避光的发菌室中培养。发菌期间应控制温度在20℃~26℃之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70%,并定期检查发菌情况。正常情况下,菌丝在7~10天内可吃透表层,20~25天长满全袋。此阶段要严防高温烧菌和杂菌污染,发现污染袋应及时隔离处理。同时保持环境清洁,定期通风换气,避免二氧化碳积聚影响菌丝生长。

当菌丝长满后,转入出菇管理阶段。此时可将菌袋移至出菇棚,解开袋口或割开“V”形口,增加氧气供应,刺激原基形成。出菇期需加强温湿度调控,温度控制在12℃~22℃(不同品种略有差异),空气相对湿度提高至85%~95%,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和新鲜空气。每天喷水2~3次,注意避免直接喷向幼菇。一般在开口后5~7天即可现蕾,10~15天采收第一潮菇。

平菇发酵料栽培的一大优势是可实现多潮出菇。头潮菇采收后,清理残菇和死菇,停水养菌3~5天,随后再次喷水催蕾,通常可连续收获3~5潮菇。整个周期约60~80天,生物转化率可达80%~120%,显著高于生料栽培。

总之,平菇发酵料栽培技术融合了生态循环理念与现代食用菌生产要求,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增强了抗逆性和产量稳定性。对于广大农户而言,掌握该技术有助于降低生产风险、提升经济效益,是推动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未来,随着发酵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和智能化管理的应用,平菇发酵料栽培必将迈向更加高效、绿色的新阶段。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