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药产业发展中的人才培养:种植技术、炮制工艺、研发人才缺口如何填补?
2025-11-09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中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经典方剂的现代化研究到中药材的大规模种植,再到中药新药的研发与国际化推广,整个产业链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然而,在这一快速发展的背后,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中药材种植技术、传统炮制工艺传承以及现代研发创新三大关键领域,人才缺口已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化是当前的核心要求。过去依赖经验式、粗放型的种植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中药对原料品质的高标准需求。如今,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建设逐步推进,但真正掌握土壤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采收加工一体化等专业技术的人才却十分稀缺。许多基层种植户缺乏系统的农学知识和现代生态农业理念,导致药材有效成分不稳定、重金属或农残超标等问题频发。因此,亟需加强农业院校与中医药高校的合作,开设“中药材栽培与质量控制”等交叉学科方向,培养既懂植物生理又熟悉中药特性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同时,应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实训基地,通过“田间课堂”提升实践能力,推动种植技术的标准化与智能化发展。

中药炮制作为中医药独特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不同的炮制方法直接影响药物的性味归经和临床疗效,如酒炙增强活血、醋炙入肝止痛等。然而,目前掌握传统炮制技艺的老师傅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这门“慢工出细活”的手艺兴趣不足,导致技艺传承面临断层风险。更为严峻的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炮制学课程课时压缩,重理论轻实操,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火候控制、辅料配比等核心技能。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重建“师带徒”与现代教育融合的培养机制。可借鉴非遗传承人制度,设立国家级炮制技艺传承工作室,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同时在中医药院校增设炮制实训课程,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模拟操作流程,并与老字号药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确保技艺代代相传。

在研发层面,中药现代化迫切需要既懂中医理论又具备现代药理学、化学分析和循证医学知识的高端复合人才。当前,中药新药审批趋严,国际注册门槛提高,单纯依靠经验组方已无法满足科学验证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多数药学背景的研究者对中医整体观理解不深,而中医专业出身的人员又普遍缺乏分子生物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现代科研工具的应用能力。这种“两张皮”现象严重制约了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效率。为此,应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研究生阶段设置“中药现代化研究”交叉方向,整合中医、药学、生物信息、临床医学等多学科资源。国家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开展中药作用机制、质量标志物筛选、真实世界研究等前沿课题。此外,鼓励高校与跨国制药企业、CRO机构合作,拓宽人才国际视野,提升中药研发的科学表达与国际对话能力。

从根本上讲,填补中药产业人才缺口,不能仅靠短期培训或政策补贴,而需构建一个涵盖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国际合作的全链条人才培养生态。政府应加大投入,优化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通道,提升技术岗位的社会认同感;企业则需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参与课程设计与实习安排;学术界更应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知识融合与协同创新。

唯有如此,才能让古老的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真正实现从“经验传承”向“创新驱动”的跨越,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