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日益凸显,中药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然而,伴随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部分中药材价格出现非理性上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囤积居奇、哄抬药价等乱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加了患者用药负担,也对医保基金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为此,国家医疗保障局持续加强中药价格监管,出台一系列举措,着力优化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哄抬药材价格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用药权益。
医保部门首先从完善价格监测体系入手,构建覆盖全国的中药材价格动态监测网络。通过与中医药管理部门、市场监管机构及大型药材交易市场协同联动,实时采集重点中药材的产地收购价、批发价、零售价等关键数据,建立价格波动预警机制。一旦发现某类药材价格短期内异常上涨,系统将自动触发预警,相关部门可迅速介入调查,及时遏制价格操纵行为。目前,已将三七、当归、党参、黄芪、金银花等常用大宗药材纳入重点监控目录,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确保监管不留死角。
在强化监测的基础上,医保局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聚焦药材流通环节中的突出问题。针对部分中间商通过控制货源、散布虚假信息、串通涨价等方式牟取暴利的行为,依法依规从严查处。2023年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多轮专项检查,查处多起涉嫌哄抬价格的典型案例,对相关企业处以罚款、暂停医保结算资格等处罚措施,并公开通报,形成有力震慑。同时,推动建立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要求医疗机构、药店在采购中药饮片时必须查验进货渠道和价格凭证,杜绝“天价药材”进入医保报销范围。
为从源头规范价格形成机制,医保局积极推动中药材价格形成透明化、市场化。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中药材集中采购平台,借鉴药品带量采购经验,通过“以量换价”方式降低采购成本。例如,部分地区已试点开展道地药材联盟采购,由多家医疗机构联合招标,直接对接规范化种植基地,减少中间环节加价,有效稳定市场价格。此外,医保部门还支持发展“订单农业”,引导药企与农户签订长期购销合同,保障药材供应稳定性,避免因短期供需失衡引发价格剧烈波动。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医保政策也在积极引导合理用药和优质优价。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中,优先将临床疗效确切、质量可控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纳入报销范围,并对使用道地药材、执行良好生产规范(GAP)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通过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按病种付费、按疗效付费等新型支付模式,激励医疗机构合理使用中药,避免过度依赖高价药材。对于价格虚高、疗效不明确的中药产品,则严格审核其医保准入资格,防止医保基金浪费。
值得一提的是,医保局还注重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畅通群众举报渠道。通过12393医保服务热线、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鼓励公众对涉嫌哄抬药价、虚开处方、骗保套保等行为进行举报,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做到“件件有核查、事事有回音”。同时,定期发布中药价格监管白皮书,公开价格监测数据和执法成果,增强政策透明度,提升公众信任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医保部门作为医保基金的“守门人”和医疗服务的“调节器”,在中药价格监管中肩负着重要职责。未来,医保局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深化跨部门协作,完善长效机制,既保障中药供给的稳定性与可及性,又坚决遏制价格乱象,真正让老百姓用得上药、用得起药、用得放心药。
可以预见,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政策合力的持续释放,中药市场将朝着更加规范、透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也将为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