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不断拓展,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正式宣布允许巴基斯坦29种中药材进口,并实施通关便利化措施,这不仅标志着两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也为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和区域健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次开放的29种中药材主要包括甘草、红花、藏红花、小茴香、姜黄、决明子、乳香、没药等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的传统药材。这些药材在巴基斯坦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良好的自然生长条件,尤其在信德省、旁遮普省和俾路支省等地,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非常适合耐旱类中药材的栽培。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稳定的出口渠道和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对接,巴基斯坦的中药材难以进入中国市场。而此次政策的出台,正是基于双方多年的技术磋商与标准互认成果。
为确保进口中药材的质量安全,中国海关总署联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详细的准入清单和检验标准。所有进入中国的巴基斯坦中药材必须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质量要求,并通过原产地认证、农残检测、重金属含量筛查等多项技术审核。同时,中方还派遣专家团队赴巴基斯坦开展实地考察,帮助当地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GAP)和初加工体系,从源头上保障药材品质。这种“技术输出+标准引领”的合作模式,既提升了巴基斯坦中药材产业的整体水平,也为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优质、可追溯的天然药材资源。
在通关环节,中方实施了一系列便利化措施。首先,对列入清单的29种中药材实行“绿色通道”管理,简化报关手续,优先查验放行,大幅缩短通关时间。其次,推动中巴两国检验检疫部门实现电子数据互认,企业可通过单一窗口提交相关证书,减少纸质材料重复提交。此外,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瓜达尔港与新疆喀什之间的物流通道将进一步优化,未来有望开通专门的中药材冷链运输专线,降低运输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这项政策的落地,对中巴双方均具有深远意义。对中国而言,扩大巴基斯坦中药材进口有助于缓解国内部分药材资源紧张的局面,特别是像藏红花、乳香这类依赖进口的贵细药材,将获得更加稳定和多元的供应来源。同时,这也为中国中医药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示范路径——通过国际合作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构建跨境中药材产业链。
对巴基斯坦来说,这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契机。据初步估算,中药材种植可为巴基斯坦农村地区创造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特别是在干旱贫瘠地区,中药材相比传统农作物具有更高的经济附加值。巴基斯坦政府已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户开展中药材种植培训和技术改良,并鼓励与中国企业在种植、加工、研发等领域开展合资合作。
更深层次来看,中巴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也是文明互鉴的生动体现。中医药与巴基斯坦传统的尤纳尼医学(Unani Medicine)同属自然疗法体系,强调整体调理与预防为主,在理论基础和用药理念上存在诸多共通之处。未来,双方可在药材标准制定、复方制剂研发、临床疗效验证等方面深化科研协作,共同推动传统医学现代化发展。
当然,政策实施过程中仍需关注潜在挑战。例如,如何防止非法采挖破坏生态平衡,如何避免中间商压价损害农户利益,以及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药材品种外流等。这就需要两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总体而言,中国允许巴基斯坦29种中药材进口并推行通关便利化,是一项兼具战略眼光与现实需求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拓宽了中巴经贸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也为全球传统医药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范式。随着合作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来自喜马拉雅南麓的天然良药,将在东方古老的中医智慧中焕发新的生机,惠及更多民众健康福祉。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