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医药学术流派交叉融合论坛召开
2025-11-12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日益频繁。在这一背景下,“中医药学术流派交叉融合论坛”于近日在南京隆重召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专家、学者、临床医师及科研人员共襄盛举。本次论坛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聚焦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对话与融合,旨在推动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深化发展与临床实践的协同进步。

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积淀,形成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和理论特色的学术流派,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扶阳学派、滋阴学派等。这些流派各具所长,在历史发展中为中医理论的丰富与完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面对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单一学派的发展已难以满足复杂疾病的诊疗需要。因此,推动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叉融合,已成为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主旨报告环节,多位国医大师和知名中医专家围绕“流派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张伯礼教授强调:“中医流派的差异本质上是认知角度与诊疗策略的不同,而非对立。真正的‘守正’,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多维整合。”他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的广泛应用为例,指出正是由于寒温并用、扶正祛邪等多种治法的灵活组合,才有效提升了临床疗效,这正是流派融合优势的生动体现。

随后的专题研讨分为多个板块,涵盖经典理论互鉴、方药应用优化、针灸技术整合以及现代科技赋能等内容。在“经典互参与辨证思维拓展”分论坛中,来自山东的伤寒学派传人李明远教授与广东温病学派代表陈慧玲教授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南北对话”。李教授从《伤寒论》六经辨证出发,阐述外感病初期太阳经证的治疗思路;陈教授则结合岭南地区湿热气候特点,分享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在急性发热性疾病中的应用经验。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寒温两大学派并非水火不容,而应在病因、病机、传变规律等层面进行系统对接,构建更加全面的外感病诊疗模型。

在“方药融合与临床创新”专题中,多位临床医生展示了跨流派用药的成功案例。一位来自四川的中医肿瘤科主任介绍,其团队在治疗晚期肺癌患者时,将扶阳学派的温阳散结思想与滋阴学派的养阴润肺方药相结合,配合经典经方如四逆汤与沙参麦冬汤的化裁使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免疫功能。该案例引发了现场热烈讨论,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打破流派壁垒、实现方药互补,是提升疑难重症治疗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特别设置了“青年学者圆桌会”,为中青年中医人才提供了展示与发声的平台。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位青年博士围绕“流派融合的现代诠释”主题,运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不同学派的核心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与作用机制探索。他们的研究不仅展现了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范式,也为传统理论的科学表达提供了新视角。

论坛闭幕式上,主办方发布《中医药学术流派交叉融合南京共识》,明确提出:应建立跨流派协作机制,鼓励多中心临床研究;加强流派经典文献的系统整理与比较研究;支持基于临床实效的融合性诊疗方案制定;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增设流派比较与整合课程。该共识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被视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此次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盛会,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与观念的革新。它标志着中医药发展正从“各美其美”迈向“美美与共”的新阶段。未来,随着更多实质性合作项目的落地,不同学术流派将在互学互鉴中焕发新的生机,共同书写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崭新篇章。正如一位老专家在总结发言中所言:“流派如江河,唯有汇流,方能成海;中医之道,贵在包容,成于融合。”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