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传统医学价值的重新审视,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期间,“中医药非遗传承与创新论坛”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医疗机构代表及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与创新发展方向。
论坛以“守正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旨在推动中医药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促进传统医药与现代科技、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指出,中医药非遗项目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目前,我国已有百余项中医药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针灸、推拿、中药炮制、方剂配伍等多个领域。如何在保持其原真性的同时实现现代化转化,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论坛上分享了他们在一线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例如,来自河南的“张氏经络收放疗法”传承人张老先生讲述了家族七代行医的坚守历程。他强调:“技艺可以传,但‘心法’最难传。”在他看来,中医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因此,传承不能仅靠文字记录,更需要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与长期实践。与此同时,他也积极引入数字化手段,将诊疗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并开发线上课程,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门古老技艺。
科技创新成为本次论坛的热议话题。多位专家指出,现代科技为中医药的标准化、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已能初步模拟名老中医的辨证思路;区块链技术被用于中药材溯源,确保道地药材的真实性;大数据分析则帮助挖掘经典古方的潜在疗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展示了他们利用质谱技术对“六神丸”等经典成药进行成分解析的成果,不仅提升了药品质量控制水平,也为国际注册奠定了科学基础。
在产业对接环节,多家中医药企业展示了融合非遗技艺与现代工艺的新产品。一家源自云南的百年老字号推出了基于“彝医火疗”原理设计的智能理疗仪,结合温控系统与生物传感技术,既保留了传统疗法的核心理念,又提高了安全性和用户体验。该产品已在东南亚多个国家试销,反响良好。企业代表表示:“我们不是简单地把老手艺包装成新产品,而是让传统智慧真正服务于当代人的健康需求。”
国际合作也是论坛的重要议题。来自法国、德国、日本和中东地区的医疗专家分享了他们在本国推广中医药的经验。一位瑞士医生提到,当地患者对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认可度逐年上升,但对中药的接受仍存在文化与法规障碍。“关键在于用科学语言讲好中医故事。”他认为,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必须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研究范式和评价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论坛还特别关注青年一代在非遗传承中的角色。主办方设立了“青年圆桌对话”环节,邀请年轻中医师、研究生和文创设计师畅谈他们的思考。一位95后中医博士生提出:“我们这一代人既是传统的学习者,也是创新的推动者。我们不希望中医药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应成为日常生活中可触可感的健康选择。”她正在参与一个将《黄帝内经》养生理念转化为手机应用的项目,通过个性化推送节气养生建议,吸引年轻用户关注中医文化。
闭幕式上,主办方发布了《中医药非遗传承与创新上海倡议》,呼吁加强跨学科合作、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并支持建立国际中医药非遗交流平台。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各方的积极响应。
此次论坛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动的集结。它表明,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医药非遗正走出封闭的传承模式,迈向开放、多元、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正如一位老中医在发言中所说:“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终有源。守住根本,才能枝繁叶茂;勇于创新,方可生生不息。”未来,随着更多政策支持、科技赋能与社会参与,中医药非遗必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在守护人类健康福祉的同时,持续书写中华文明的时代篇章。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