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安徽白术作为中药材市场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其产新动态一直备受行业关注。随着2023年产新季逐渐进入尾声,产区的采挖和加工工作已基本完成,然而市场的实际反馈却并不乐观。尽管新货陆续上市,但整体库存消化速度依然缓慢,市场交易氛围偏淡,价格持续承压,反映出当前中药材流通环节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从产区情况来看,今年安徽白术主产区如亳州、阜阳等地气候条件总体适宜,未出现大规模自然灾害,白术生长情况良好,产量较去年略有增加。据产地药农反映,今年亩产普遍在300至400公斤之间,干货折算率稳定,质量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加之种植面积未出现明显缩减,导致新货供应量较为充足。目前,大部分鲜货已完成加工,进入干品流通阶段,产地集散市场货源充裕,部分加工厂甚至出现仓储紧张的情况。
然而,供应端的宽松并未带动需求端的同步增长。事实上,自产新以来,市场询价虽有增多,但实际成交却十分有限。大型饮片厂和制药企业采购节奏明显放缓,多以按需补货为主,缺乏集中性大宗采购动作。中小型贸易商则因资金压力和对未来行情的不确定性,持谨慎观望态度,囤货意愿极低。这种“供大于求”的格局直接导致市场价格持续走弱。
以亳州中药材市场为例,目前统货白术的价格已回落至每公斤26至28元区间,较产新初期下跌约10%。选货价格也相应下调,优质白术报价在30至32元之间,但仍难以刺激大量走动。部分商家反映,即便降价促销,客户下单仍显犹豫,成交量多为小批量零星采购,缺乏持续性需求支撑。
造成库存消化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药材整体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恢复。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终端消费疲软,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的销售增长乏力,导致上游原料采购动力不足。其次,近年来中药材种植趋于规模化,信息透明度提高,药农和合作社对市场预期管理更加理性,惜售心理减弱,新货上市集中,进一步加剧了短期供需失衡。此外,替代品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白术的需求。例如,苍术在某些方剂中可替代白术使用,而近年来苍术价格相对平稳,性价比更高,使得部分药企调整配方,减少白术用量。
与此同时,流通环节的库存压力也不容忽视。据了解,不少中间商在去年高价时期囤积了一定数量的陈货,原寄望于今年产新后行情反弹实现盈利出货,但现实却是新货冲击叠加需求疲软,导致陈货与新货同时积压,形成“双库存”困境。一些小型经营户因资金链紧张,被迫低价抛售,进一步打压市场价格,形成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前市场表现低迷,但白术作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常用中药,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长期来看,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基层医疗体系中中医药服务的普及,以及“治未病”理念的推广,白术的潜在需求依然可观。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供需之间的有效匹配,避免因短期波动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对于未来走势,业内普遍认为,短期内白术市场仍将维持弱势震荡格局,价格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较低。只有当库存得到有效去化,且下游需求出现实质性回暖时,行情才有望企稳回升。建议种植户和经营商合理控制采收节奏,避免集中抛售;同时加强与制药企业、饮片厂的对接,探索订单农业等新型产销模式,提升抗风险能力。
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应发挥引导作用,推动建立中药材价格预警机制和信息发布平台,帮助从业者科学决策。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产销对接、扶持仓储物流建设等方式,助力白术等道地药材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安徽白术产新虽已收尾,但市场的“消化战”才刚刚开始。面对当前库存高企、需求疲软的现实挑战,整个产业链需协同应对,既要正视短期困难,也要着眼长远布局。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一传统中药材真正走出低谷,重焕生机。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