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药材价格底部态势延续 仅少数品种上涨
2025-11-12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持续呈现价格底部运行态势,整体行情低迷,多数品种价格在低位徘徊,市场交易活跃度不高。尽管部分药材因产量减少或需求上升出现小幅上涨,但整体来看,中药材价格尚未走出下行通道,行业仍处于调整与整合阶段。

从全国中药材价格指数来看,自2022年以来,指数长期处于震荡下行趋势。2023年全年,中药材综合200指数累计下跌超过8%,进入2024年,虽有短暂反弹,但整体仍未摆脱疲软格局。据中国中药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监测的600余种常用中药材中,约75%的价格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仅有不足15%的品种实现价格上涨,其余维持稳定。

造成中药材价格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种植面积扩大导致供应过剩。过去几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中药材产业热度上升的背景下,多地鼓励发展中药材种植,尤其是甘肃、云南、四川、山西等传统产区,大规模扩种黄芪、党参、当归、丹参等大宗药材。以甘肃省为例,2023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500万亩,较五年前增长近40%。产量的快速增长直接冲击市场价格,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经销商压价收购,药农收益缩水。

其次,市场需求增长乏力也是制约价格回升的重要因素。虽然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地位不断提升,但中成药企业采购趋于谨慎,库存管理更加精细化,加之医保控费、集采政策持续推进,部分中成药产品面临降价压力,间接影响上游中药材采购意愿。此外,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消费者对高价滋补类药材如人参、冬虫夏草等的购买力减弱,终端消费市场不振进一步传导至产地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整体行情低迷,仍有少数中药材品种逆势上涨,成为市场中的亮点。例如,覆盆子因主产区浙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花期授粉不良,导致产量锐减,价格同比上涨超过60%;金银花受山东、河北等地干旱影响,新货产出不足,市场流通量紧张,价格涨幅达35%以上;此外,蛇床子紫菀青葙子等小品种也因产地减产或库存见底出现阶段性上涨。

这些上涨品种多为产量波动大、种植分散、机械化程度低的小宗药材,抗风险能力弱,易受气候和人工成本影响。而大宗品种如白芍板蓝根黄芩柴胡等仍处于价格洼地。以白芍为例,安徽亳州产地统货价格已跌破每公斤10元,仅为2020年高点时的三分之一,大量库存积压,药农种植积极性受挫。

与此同时,中药材流通环节也面临挑战。传统药材市场交易量萎缩,线上交易平台虽发展迅速,但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有效价格引导。一些中小药材商反映,当前“卖难买贵”现象突出:产地价格虽低,但终端零售价格并未同步下调,中间环节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获得感不强。

面对持续的价格低迷,业内呼吁加强产业调控与规划引导。专家建议,应建立全国性的中药材种植预警机制,避免盲目扩种;推动道地药材认证和溯源体系建设,提升优质药材溢价能力;同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与农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稳定市场预期。

此外,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被视为破局关键。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将初级药材转化为提取物、配方颗粒或保健食品,提升附加值。例如,以丹参为原料的丹参酮提取物在心脑血管药物中应用广泛,其价格稳定性明显高于原药材。这种转型不仅有助于消化过剩产能,也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

总体来看,中药材价格底部态势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市场需要经历一轮深度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对于从业者而言,唯有提升品质、控制成本、拓展渠道,才能在寒冬中守住阵地。而对于整个中医药产业来说,如何在保障供给的同时实现价值回归,将是未来发展的核心命题。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对中医药振兴支持力度加大,以及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中药材市场终将迎来回暖。但在那之前,行业必须穿越周期的阵痛,完成从“量增”到“质优”的转变。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