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医健康——街边药膳安全有效吗?
2025-11-14

在现代都市的街头巷尾,药膳摊点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一道风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当归鸡汤到街角小锅炖煮的枸杞红枣乌鸡汤,再到标注“清热祛湿”“补气养血”的养生茶饮,这些打着“中医健康”旗号的街边药膳,吸引着越来越多注重养生的消费者。然而,在追求便捷与滋补的同时,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这些药膳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它们真的如宣传所说那般“对症下药”吗?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根据个体的体质、病症、季节、环境等综合因素来制定调理方案。同样的药材,对不同体质的人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的作用,适合气虚乏力者,但若阴虚火旺或实热内盛之人服用,则可能导致上火、口干甚至血压升高。而街边药膳往往采用“一刀切”的配方,无论顾客体质如何,统一熬制、统一售卖,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医的核心原则。

更令人担忧的是药材来源与加工过程的不确定性。正规医疗机构或中药房所使用的中药材需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无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而街边摊贩采购渠道不明,部分药材可能来自非正规市场,存在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的风险。此外,药膳的熬制过程缺乏卫生监管,容器清洁程度、水源安全、储存条件等均难以保障。一旦食材变质或交叉污染,不仅无法达到养生目的,反而可能引发腹泻、食物中毒等健康问题。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剂量控制。中药讲究“君臣佐使”,配伍严谨,剂量精准。而在街边药膳中,药材往往是随意搭配、凭经验添加,缺乏科学计量。例如,何首乌虽有补肝肾、益精血之效,但生首乌具有一定肝毒性,必须经过炮制并控制用量。若摊主不了解其毒性,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对消费者肝脏造成不可逆损伤。类似案例在临床上已有报道,值得警惕。

此外,部分商家为吸引顾客,夸大宣传疗效,甚至暗示药膳可替代药物治疗慢性病,如“喝一周就能降血糖”“连喝一个月高血压不再犯”。此类说法不仅误导公众,还可能延误正规治疗时机。中医强调“治未病”,药膳更多用于调理亚健康状态,而非治疗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擅自依赖药膳调养而不遵医嘱服药,风险极高。

当然,也并非所有街边药膳都应被全盘否定。一些由具备中医知识背景的经营者开设的合规店铺,选用优质药材,遵循传统配伍原则,并提供个性化建议,这类药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温和调理的作用。关键在于“专业”与“规范”。消费者在选择时,应优先考虑有资质、有公示、有明确药材来源信息的商家,避免盲目跟风。

从政策监管角度看,目前对街边药膳的管理尚存空白。它既不属于药品,也不完全等同于普通食品,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性法规,明确药膳制作的标准流程、从业人员资质要求以及宣传用语规范,杜绝虚假广告和非法添加行为。同时,加强市场监管与抽检力度,确保公众“舌尖上的养生”真正安全可靠。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应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面对琳琅满目的养生产品,保持理性思考,不轻信“神奇功效”;了解基本的中医常识,知晓自身体质类型;必要时咨询专业中医师,制定科学合理的调理方案。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一杯街头药茶就能实现的,而是建立在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与科学医疗基础上的综合结果。

总而言之,街边药膳作为一种民间养生文化的延伸,有其存在的土壤与价值,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必须建立在专业指导与规范管理之上。我们不应因追求便捷而忽视风险,也不应因个别乱象而全盘否定中医药的魅力。唯有在科学认知与理性选择的前提下,才能让传统智慧真正服务于现代人的健康生活。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