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
当前位置: 主页 > 业务版图 > 药食同源
刺梨太子参等研究不足,纳入目录待时日
2025-11-20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潜在药用价值的植物资源进入科研视野。刺梨、太子参等中药材因其独特的营养成分和传统应用背景,逐渐受到学界与产业界的关注。然而,尽管它们在民间有着长期的使用历史,但在系统研究、标准化建设以及临床应用推广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距离全面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或医保目录尚需时日。

刺梨,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尤以贵州为主产区,富含维生素C、多酚类物质及黄酮类化合物,被誉为“维C之王”。现代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等多种生物活性,在防治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方面展现出一定潜力。然而,目前针对刺梨的研究多集中于化学成分分析和体外实验,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撑。尤其在药理机制、剂量效应关系、长期安全性评估等方面,研究深度远远不足。此外,刺梨作为食品或保健品的身份较为明确,但其作为治疗性药物的定位模糊,尚未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药效评价体系,这严重制约了其向药品转化的路径。

相比之下,太子参作为传统补气类中药,已有较长的临床应用历史,常用于小儿体虚、病后调理等症候。《中国药典》虽已收录太子参,但对其有效成分的认知仍停留在初步阶段。目前普遍认为太子参多糖和皂苷类成分为主要活性物质,但具体作用靶点、代谢途径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晰。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产地、采收季节和加工方式对太子参质量影响显著,导致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这种“同名异质”的现象不仅影响疗效稳定性,也增加了监管难度,使得其在高端制剂开发和国际注册方面举步维艰。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鼓励将道地药材和民族医药成果转化为现代医疗资源。《“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对特色中药材的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然而,要真正实现刺梨、太子参等资源的“入目录”目标,仅靠政策引导远远不够,必须依托扎实的科学研究和完整的证据链支持。当前,这些药材普遍存在“重种植、轻研发”的倾向——地方政府热衷于发展种植基地和初加工产业,却忽视对基础研究和临床验证的持续投入。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协同不足,产学研脱节问题突出,导致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

此外,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或医保目录有一套严格的评审标准,涵盖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可及性四大维度。以现有数据来看,刺梨和太子参在有效性和经济性方面的证据积累尚不充分。例如,缺乏头对头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明其相较于现有药物的优势;成本效益分析也几乎空白。评审专家往往倾向于选择已有大量循证医学支持的成熟品种,这对新兴或边缘化药材构成了天然壁垒。

当然,挑战中也蕴藏着机遇。近年来,组学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筛选等新兴手段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新工具。通过构建刺梨或太子参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模型,有望揭示其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利用真实世界研究(RWS)方法,也可在不干扰临床实践的前提下收集长期使用数据,补充传统RCT的局限。同时,推动建立区域性药材质量追溯平台,实施GAP规范化种植,有助于提升原料一致性,为后续制剂开发奠定基础。

未来,若要加快刺梨、太子参等特色药材的目录化进程,亟需多方合力:政府应加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攻关项目;高校和科研院所需加强跨学科合作,聚焦关键科学问题;企业则应转变思维,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向注重品质与疗效验证。唯有形成“研究—开发—评价—应用”的闭环链条,才能真正打通从田间地头到医院药房的“最后一公里”。

总而言之,刺梨、太子参等中药材虽具潜力,但研究基础薄弱、证据等级不高仍是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它们能否顺利进入国家药品目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定力的长跑。唯有沉下心来做深做实科学研究,补齐临床证据短板,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最终实现从“地方特产”到“国家战略资源”的华丽转身。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