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
当前位置: 主页 > 业务版图 > 药食同源
资本涌入药食同源赛道,是机遇还是泡沫?
2025-11-20

近年来,“药食同源”这一古老理念在现代健康消费浪潮中被重新激活,迅速成为资本追逐的热门赛道。从枸杞、黄芪到山药、茯苓,这些传统中药材正以食品形态走进年轻人的养生茶饮、代餐粉、即食汤包甚至功能性零食中。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与“药食同源”概念相关的新消费品牌融资总额已突破数十亿元,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入场。然而,在资本狂热涌入的背后,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这究竟是一场可持续的产业机遇,还是一场短暂的市场泡沫?

资本为何青睐药食同源?

首先,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是核心驱动力。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慢性病年轻化趋势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预防性健康”,而“药食同源”恰好契合了“吃出来的健康”这一理念。尤其是在Z世代和新中产群体中,他们既追求便捷高效的养生方式,又对化学添加剂保持警惕,天然、温和、可日常摄入的“食补”产品因此大受欢迎。

其次,政策环境逐步松绑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土壤。国家卫健委陆续公布多批“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明确允许部分中药材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合规路径。与此同时,中医药振兴战略的推进,使得“传承+创新”的模式获得政策支持,进一步增强了资本信心。

此外,新消费品牌的营销能力放大了市场需求。通过社交媒体种草、KOL推荐、国潮包装设计等手段,原本“土味十足”的中药食材被赋予年轻化、时尚化的形象。例如,主打“熬夜护肝”的五黑饮品、“经期暖宫”的红糖姜枣茶等产品,精准击中特定场景下的情绪痛点,迅速形成爆款效应。

热潮背后的隐忧不容忽视

然而,繁荣表象之下,行业乱象和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最突出的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上大量品牌扎堆推出类似配方的养生茶、代餐粉,缺乏真正的技术壁垒和差异化创新。消费者在尝试几款产品后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复购率难以持续提升。

其次是科学依据不足。尽管“药食同源”有千年文化积淀,但许多产品的功效宣传缺乏严谨的临床验证。一些品牌为博取流量,夸大成分作用,暗示“治疗效果”,游走在广告法边缘。长此以往,不仅可能误导消费者,更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更为关键的是供应链与标准化难题。中药材的质量受产地、气候、采收时间等因素影响极大,而作为食品大规模生产,必须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体系和统一的质量标准。目前多数初创企业依赖初级农产品采购,品控难度高,一旦出现批次差异,极易引发消费者投诉和品牌危机。

资本退潮后,谁将留下?

回顾过往,新消费赛道不乏“起得快、倒得更快”的案例。从网红奶茶到低度酒,资本推动下的快速扩张往往伴随着过度烧钱、盲目开店和盈利模式缺失。药食同源若不能摆脱“概念炒作”的标签,极有可能重蹈覆辙。

真正的机遇在于构建长期价值。未来能够存活并壮大的企业,必须具备三大能力:一是研发能力,将传统配方与现代营养学结合,开发出真正有效且安全的产品;二是供应链掌控力,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管理,确保品质稳定;三是品牌信任建设,避免短期收割,转而深耕用户教育和口碑积累。

此外,跨界融合也将成为重要方向。例如,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功能性食品研究,或与餐饮品牌联名推出健康餐食,都能拓展应用场景,增强产品可信度。

结语

资本的涌入无疑为药食同源赛道注入了活力,推动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但热潮终将褪去,唯有回归产品本质、尊重科学规律、坚守长期主义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在健康产业的长跑中脱颖而出。当前的火热或许夹杂着泡沫,但只要方向正确,泡沫破裂后的沉淀,或将孕育出真正改变国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国民品牌。机遇与风险并存,关键在于如何走好下一步。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