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意识的不断提升,药膳作为一种融合中医药理论与日常饮食的文化传统,逐渐走入大众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将当归和黄芪正式纳入食药物质目录,标志着我国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规范化发展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此举不仅为药膳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公众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材提供了制度保障。
当归与黄芪作为中医临床常用药材,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素有“妇科人参”之称,常用于治疗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症。黄芪则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以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著称,是增强免疫力、改善疲劳状态的重要药材。长期以来,这两种药材不仅出现在处方中,也频繁被民间用于煲汤、泡茶、炖肉等日常饮食中,深受百姓喜爱。
然而,在过去,由于缺乏明确的法规支持,当归和黄芪在食品中的使用长期处于“灰色地带”。一些餐饮企业或个人出于宣传效果,随意添加中药材制作所谓“养生餐”,剂量控制不当、适用人群不明,甚至对特殊体质者造成不良反应。例如,孕妇误用当归可能引发子宫收缩,而湿热体质者过量服用黄芪可能导致上火、血压升高等问题。这些安全隐患暴露出药膳应用亟需规范管理的现实需求。
此次将当归和黄芪纳入食药物质目录,意味着它们可以在符合规定条件下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前提是必须遵循国家发布的使用范围、用量标准及禁忌提示。这一举措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同推进,体现了“安全第一、科学审慎”的管理理念。同时,目录的发布也配套出台了详细的使用指南,明确了适宜人群、推荐用量、不得使用的特殊情形(如婴幼儿、孕妇慎用)以及标签标识要求,从源头上提升了药膳产品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政策落地为药膳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餐饮行业可以依法合规地开发含当归、黄芪的功能性菜品,如当归鸡汤、黄芪炖排骨等经典药膳,既保留传统风味,又确保食用安全。食品生产企业也可据此研发即食类药膳产品,如养生汤包、滋补茶饮等,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的健康需求。与此同时,监管部门有了明确执法依据,能够有效打击非法添加、虚假宣传等乱象,维护消费者权益。
此外,当归黄芪的“身份转正”也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与传承。通过正规渠道了解其功效与禁忌,公众不再依赖道听途说或网络碎片信息,而是能够在专业指导下科学进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等机构也可以借此契机开展药膳食疗讲座,推广“治未病”理念,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食药物质目录的扩展并不等于所有中药材都可随意食用。中医药讲究辨证施治,个体差异显著,即便是已被列入目录的品种,也不宜盲目进补。未来,相关部门还需持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理性用药膳的观念。
总而言之,当归与黄芪纳入食药物质目录,是我国中医药事业与现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它不仅让传统药膳从“经验传承”走向“标准引领”,也为构建科学、安全、可持续的健康饮食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更多安全性高、应用广泛的中药材逐步纳入管理范畴,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规范、多元、普惠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新时代的到来。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